千万元打造流动文化体系
市财政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斥重金,让市民享受文化之乐
2014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流动图书馆”内景。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丽娟 通讯员 柴志军 刘波
  7月6日,3辆崭新的“流动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新增的3辆“流动图书馆”搭载了现代化的设施,足迹遍布环翠区、高区、经区。2014年,市财政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上投入逾千万元,让文化流动起来,让更多的市民、村民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乐趣。
新“流动图书馆”有亮点 增设了现代化的数字功能
  2011年3月,威海市利用退役的公交车辆,在全省创新建立“流动图书馆”,至2014年上半年,共有3辆“流动图书馆”在全市服务,累计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以其方便、灵活的特点深受读者好评,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2014年,市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投入150万元购买了3辆新流动图书车,于7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新流动图书车已经成为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现代化“流动图书馆”,极大方便了市民借阅图书。
  新“流动图书馆”在原有借阅图书的基础上,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5项现代化的数字功能。一是通过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免费下载图书。车上配备无线网络,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喜欢图书的二维码,就可在手机上免费阅读图书。每台借阅机容纳2000册图书,图书每月都有更新。二是播放优秀视频资源,读者可欣赏高水平的公开课、讲座等优质资源。三是数字放映电影,读者在流动图书馆可观看优秀影片,尤其是下线后的中外大片,保证影片的及时更新。四是每个新流动图书馆配备5台手提电脑,组建成小型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读者可免费上网。五是作为基层服务点图书的中转站,加快基层点图书流通速度。
服务点设置更加合理 打造“15分钟文化圈”
  目前,威海市所辖高区、经区、临港区都没有图书馆,环翠区图书馆正在建设当中,威海市图书馆也没有在各区设立分馆,市图书馆是市区范围内(不含文登区)唯一一所对外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受地域限制,市民借阅图书极不方便。为此,威海市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主动“走”出去为读者服务,于2011年3月21日建立并试运行首辆“流动图书馆”。通过主动“走”出去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了图书馆,了解了图书馆,告别了远离图书馆的奔波之苦,乐享“身边的图书馆”带来的读书乐趣。
  新增“流动图书馆”在原有服务点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以打造“15分钟文化圈”为目标,经过合理规划,共设定了15处服务点,遍及环翠区、高区和经区,让每位市民都能均等享受文化权益。
  新增“流动图书馆”的服务足迹主要遍布在以下四个区域:一是人流密集的商业中心,如威高大剧院、奥特莱斯大润发、九龙城等。二是务工人员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如威高集团、华能电厂等。三是政府办公区,如高区管委、经区管委等。四是距离图书馆较远的社区,如靖子社区、田村社区等。新设立的流动服务点,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受益群体更加多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财政出资市民享乐 流动文化丰富多彩
  除购置流动图书馆外,市财政今年还投入资金300万元为市图书馆新购图书9万多册,报刊、杂志856种;安排资金50万元用于奖补社区图书室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继续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大院建设。另外,“幸福威海文化年”、“百姓课堂”、“梦海演艺”等体现地域特色、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也得到了财政支持。上半年,市财政安排资金81万元为市艺术馆购置了一批灯光、音响等演出器材,用于“幸福威海”广场演艺活动;安排资金80万元为梦海演艺公司购置了一辆“送戏下乡”流动舞台车及演出服装;“送戏下乡”活动每年演出100场,场场爆满,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市财政每年补助50万元;分别安排资金100万元和30万元用于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作品征集费用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夯实了文化发展基础。
  为了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市财政今年还将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由3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用以文化产业培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