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纪实文学再现烽火岁月
莘县七旬老人为建党93周年献礼
2014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延保玉创作的几部红色纪实作品,讲述了莘县的红色历史。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摄
     本报聊城7月7日讯(记者 凌文秀) 近日,莘县71岁老人延保玉和李体元联合编写的本土红色作品《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完稿,作品生动再现了六七十年前革命老区莘县的烽火岁月。除了这部以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中心村——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为背景的纪实作品书稿,延保玉还访问耄耋老人、伏案记录十多年,他联合跟他有相同爱好的几名老人,写出了十多部红色作品。  
  延保玉,这位71岁的老人,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谈起鲁西抗战故事,话语便滔滔不绝。“我以前到农村采访,喜欢和老人聊天,有的老人还会谈起自己打鬼子的情节。”延保玉说。十多年来,他每听到鲜活的故事,就赶紧记录下来。他深入老区各村庄,访问数以百计的耄耋老人及其后人,掌握了许多生动、真实的红色故事。
  延保玉和李体元联合编写的《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历时近两年,终于在近日作为党的93岁生日的献礼之作而完稿。他介绍说,红庙村曾是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刘少奇、黄敬、宋任穷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工作和生活过,这里有‘华北小延安’之美称。”这部书从抗战爆发后莘县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写到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红庙村成为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成为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革命先烈的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 
  曾在冀鲁豫边区战斗过多年的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为这本书写序,赞扬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的历史,作为纪实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存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延保玉是山东省作协会员、原莘县广播局副局长。多年来,他深入老区各个村庄,访问耄耋老人,掌握了记录抗战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然而,他还是感觉记录得太晚。“这次写《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采访时间更长,但了解第一手资料更难了,因为大多数当事人都作古了,只能听他们后人讲述,细节真实性降低了。”延保玉感到非常遗憾,也感觉记录更有意义和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