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了世界文化遗产
运河名镇能否再现往日繁华?
2014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秋运河东侧挖出一头巨大的铁牛。
  一辆三轮车驶过张秋荆门上闸。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清时期,张秋、七级、魏家湾等城镇,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成为运河沿岸的商贸重镇。然而,随着黄河以北段运河断航,商贾离散,没有了运河水的滋养,昔日如饱满花朵一样的城镇,变得枯萎而黯淡。如今,大运河申遗成功,能给这些城镇带来往日繁华吗? 

遗迹消失之痛>> 多少楼台,悄然随风而逝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说的就是临清和阳谷县张秋镇。历史上,张秋镇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之说,全国知名的老字号商店也有上百家,现在都已难觅踪影。 
  如今的张秋镇,沿街新建了仿古建筑,但除了文化工作者和运河文化爱好者,很少有游客专门来镇上旅游,因为“没啥看头了”。 
  据了解,除了战火毁坏和风吹雨打,上世纪90年代起,张秋镇开始小城镇改造,一些仅存的古街道和老民居也被陆续拆除。当时,阳谷文化界曾呼吁保留这些历史遗存,但并没有阻止拆迁的步伐。 
  目前,在张秋镇留存下来的只剩下关帝庙、城隍庙、清真西寺、任风子庙、陈家旧宅等,这些零星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它曾经的辉煌。 
  无独有偶,在阿城、七级、魏家湾等运河城镇,均面临遗迹消失之痛。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博士郑民德多年致力于运河城镇研究,曾多次参与田野考察,深切感受到了运河城镇遗迹消失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痛感。 
  魏家湾东魏村村支书梁希庆指着他家屋后散落的一些石碑说:“这些石碑都大有来头,想重新利用起来建个碑林,目前已经选好地方。”他拿出一张手绘地图,逐一介绍曾经的魏家湾,这里是钞关,那里有座庙……
由盛转衰之叹>> 昔日繁华,恰似南柯一梦
  袅袅炊烟悄然飘在屋舍上空,然后雾一般缠绵在树的枝梢和罅隙里。 
  在七级镇,80岁的古街巷居民狄振声,每天一早一晚都会走出家门,到西边运河边散散步。目前镇上保留下来的一条古街巷,曾经有一家著名的中药铺“春和堂”,狄振声的爷爷狄大光行医济世名扬四方。  狄振声说,七级曾是远近闻名的粮码头,有“金七级”之称,历史上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眼井”。  在阿城镇,曾经的盐码头,至今保留着盐运司、海会寺等华美的古建筑,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代变迁,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名镇,如张秋、阿城、七级、魏家湾等,曾经极度繁华,又随着运河断航而急速衰败,恰似南柯一梦,令人扼腕叹息。
  郑民德说,伴随着清末黄河改道与运河断流,曾经的繁荣随风而去,作为“江北一都会”的聊城,逐渐陷入了沉寂与挣扎之中。

保护开发之惑>> 留住乡愁,不能千城一面
  因为申遗热,当地人开始憧憬未来。在张秋镇一座古石桥边,81岁的田福兴老人世代居住在运河边,他期盼能把运河挖一下,河里再多些清水,可以发展旅游,最好还能用运河水浇地。  前不久,几位文化、旅游专家跟随本报行走运河报道组,沿运河南下,曾在张秋停留了一下午时间考察。当时,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华松说,张秋古镇仍保留了一些文物建筑,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可依托运河两岸的古塔古寺等遗址、景观来开发旅游观光。  同行的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王晨光,在与当地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沟通中得知,当地准备复建一些古建筑来搞旅游,当即予以否定。他说,复古式的发展模式已被证明失败,像张秋这样的古镇,如果要开发,决不能盲目照搬别的地方。
  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防止千城一面。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只有突出人这一中心,让居民有浓浓的家园情结,有深切的归属感,才能令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古镇开发该加速也要留住乡愁
  长期的人为与自然的破坏,已将运河古镇推到了灭绝的边缘。笔者多次前往张秋古镇,从老人们惋惜的话语和急切的表情中,能深深体会到他们对遗迹消失的痛感和对往日繁华的怀恋。 
  不少专家指出,大运河申遗成功,将成为北方运河古镇复兴最后的机会。在聊城境内有不少运河古镇,早就开始围绕运河做文章,像张秋镇、七级镇都邀请专家做了高标准的规划,七级镇已沿运河两岸建起仿古建筑。 
  相比南方古镇,看着人家扎堆的游客,北方古镇怎能不心痒难耐气难平?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这一新概念即将升温,重建扩建就被扣上“假古董”的帽子是否妥帖?没有了建筑物的支撑,运河游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耗费巨资去堆砌一个人造景点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是笔者认为,北方运河古镇开发,该借着大运河申遗成功的东风加一把劲了,在某种程度上,运河古镇复建一些原有的建筑未尝不可,但一定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 
  当然,除了复建,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开发手段。比如,扶持跟运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老艺人到运河景区献艺、销售,也让游客动手参与。 
  机遇稍纵即逝,北方运河古镇究竟该如何开发,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难题。运河沿线城镇经济、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新命题值得思考,申遗带来的不应光是喜悦,可能会有新的困惑。 
  毋庸讳言,浮躁的情绪在“申遗热”中涌动,本应挖宝、护宝的事业演变成了一种“造宝”行动。大运河不只是流淌财富的“黄金水道”,更是传承文化的“精神血脉”。在利用运河发展经济的冲动下,务必要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记得住的乡愁”,避免涸泽而渔。     (王传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