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沟通得好吗?
千位家长齐聚兴盛·铭仕城教育论坛,共同探讨成长教育话题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8日讯(记者 张晶) 继第一场教育论坛火爆进行后,5日,由本报和中国教育在线主办,铭仕城承办的兴盛·铭仕城中国成长教育论坛第二场在烟台市府礼堂举行,再次引起千位家长关注。现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就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进行讲解,刘老师建议,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工作,抽出时间来与孩子沟通,而且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心与心的沟通更重要。
  孩子性格中有小部分天然的成分,但绝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大部分原因是不尊重孩子的天性,才会使孩子变得暴躁叛逆。
  刘老师介绍,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分为几种情况,最浅层的交流就是打招呼。“妈妈,我回来了。”小朋友经常推门进来,和妈妈打过招呼就进自己房间了。“这是最浅层的沟通。”刘老师说。
  沟通不能仅停留在打招呼的层面,更深一层的内容是讲事实,“比如,孩子在饭桌上跟家长说,明天要交钱,这是讲事实。”刘老师说,还有比讲事实更进一步的就是谈感受。
  与孩子沟通,不仅仅是打招呼、讲事实,更有效的沟通是谈感受。孩子没考好,愿意和家长讲述,家长更应该放下手中正忙的事儿,耐心听孩子说话,跟孩子沟通。
  “有很多家长手里正忙着,孩子一回来想说什么,但是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个,经常打断孩子的讲话,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与孩子沟通,时间长了,有可能孩子长大后就不愿和家长说了,所以这些细节应该多注意。”刘老师说。
  此外,溺爱讨好、粗暴指责、唠叨讲理、打岔逃避等都是很典型的效果不良的沟通方式。
良好的倾听 是啥样的?
  刘老师说,良好的倾听包括“一停”、“二看”、“三听”。
  “一停”指的是孩子在与家长说话的时候,家长务必放下手中正在忙着的事情,而不是说“妈妈忙着呢”,这样容易影响孩子与家长沟通的积极性。
  “二看”指的是家长应该专注地看着孩子说话,学会用眼神进行沟通,与孩子互动。
  “三听”就是最后的倾听,倾听的时候,还可以配合着一些交流技巧,比如不断地重复孩子说的话,同时还可以重组孩子说过的话,并且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而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有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刘老师现场讲了一个小故事,称一位父亲经常出差在外,无法陪伴孩子,但是每到一个地方,父亲总会为孩子购买一块橡皮,长此以往,孩子收集了一抽屉父亲给其从各地购买回的橡皮,孩子很珍惜这一切,“这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但是知道父亲心里爱着自己。”刘老师说。
家长心里要先有阳光 微论坛上,多名与会代表畅谈教育热点问题
让孩子活在当下,感到快乐充实
  执教20年,培养的学生多位考上北大、清华的烟台二中老师王志刚先拿自己举起了例子。“真的考上顶级名牌学府的学生是少数,我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华,只要孩子做最优秀的自己就很好了。”
  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使王志刚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会激发一个学生,也可能会伤害一个孩子。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是因人而异的,也就要因材施教。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家长要有阳光的心态,孩子才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心里也才能充满阳光。”王志刚说。今年高考山东作文的题目是打开窗户看世界,在他看来,这个窗户是心灵的窗户,什么样的心灵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在刘称莲看来,考上名校是结果而不是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可以快乐地完成每一个任务,这样,再长远的目标实现起来也就容易了。要让孩子活在当下,快乐和充实。”
  至今还是学生的杨阳认为,学生考不好并不代表这个学生就不好,只要每天都积极向上的好一点,终会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
培养特长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暑期在即,不少家长和学生又在考虑这个假期该不该报班,该上什么班合适。对此,刘称莲结合自己女儿和一些经验介绍,如果孩子有兴趣不妨长久地培养一项特长。不过,也要考虑孩子是否擅长这个项目。有的家长固执地培养孩子的某项特长,只奔着将来考专业高等学府,很有可能会把孩子耽误了。只有孩子擅长,才能激发内心的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励他在其他方面也取得进步。“只要孩子天天感觉心里美滋滋的,各种兴趣就大量的来了。”
  王志刚认为暑假假期时间长,不能浪费。现在报兴趣班,有可能是为孩子将来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更了解大学的专业。不过,他不建议低年级过早参加辅导班。“他都提前学了,知道答案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的学习环节,他就认为老师是在演戏,不会有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王志刚说。
孩子习惯不好,多求助老师
  有家长反映,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好,不知道怎么解决。刘称莲举例,在她女儿小的时候,家里专门制订了针对不同人的法则。比如爸爸的鞋子要放到鞋架上,妈妈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孩子要写完作业再玩。每一个人都有要解决的问题,互相监督,错一次就交一元钱。当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玩,一起遵守规矩,孩子也能当监督者,就会更容易克服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王志刚认为,学生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更在意来自同伴和老师的肯定。他在课堂教学中,也常会运用这样的思路,把一些难题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介绍给大家。“有一次我写了一个化学的题,最后有两个学生分别用数学的不同的方法解出了答案。当时,全班的同学都在为他俩鼓掌,这两个学生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肯定就会多钻研用心。”
  王志刚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多和老师沟通,尤其是孩子班主任老师,老师有着多年的经验,在学生那里,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会比家长的很多句话都管用。
不要当众教育孩子
  “孩子放学在校门口,这个时候家长不适合教训孩子。”刘老师认为,公共场合下不适合,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情境。
  沟通不仅要注意场景,双方的情绪也要考虑在内,沟通都是双方的,如果双方的情绪都很好,那沟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女儿平时回家的时候,我们经常围在一起包饺子,这就是一个沟通的好机会,包饺子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的生活、学习,一定不要浪费类似的机会。”刘老师说。
  此外,刘老师表示,家长在跟孩子讲话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把情绪先调整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心情不好,情绪很激烈或者情绪很低落,总之很糟糕的时候最好闭嘴。就算家长状态很好,还是要看孩子有没有心情听家长说话,如果孩子没有心情,那家长还是最好打住。
本报记者 张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