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理发厅大都为年轻人开设,村里80多位老人遭遇理发难
年近八旬孙宪军义务当起理发师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宪军为老人清理鼻中异物。
  孙宪军为一位老人理发。
  
  邹平县明集镇西闸村79岁的孙宪军,五年前义务开始为村里80多名老人理发。他虽不是专业出身,但为了服务老人,他专门购置了一套理发工具,现学现卖。现在,孙宪军不仅为本村老人理发,邻村的老人听说后也纷纷找他,他成了村里的大忙人。无论刮风下雨,只要老人一个电话,他立马上门服务。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涛
B
顾客厚发浓须,他专门购置新式刮胡刀
A
村里理发师去世,老人理发犯了难
  曾经,西闸村有两名理发师,每逢农村大集,他们就在集市上摆摊,老人要想理发都到那里去。因为理发师住在本村,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去不了集市,只好到他们家里理发。
  5年前,西闸村的理发师先后去世,街头的理发厅虽然不少,但都为年轻人开设,老人们想理发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村里80多位老人遭遇理发难。
  身为老人的孙宪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为同伴们解决这个难题,义务担当起他们的理发师,那年他74岁。
  孙宪军之前虽未做过理发,但他的邻居曾是名理发师。平时,孙宪军都是找他帮自己剪发,时间久了,他也学会了。“到了理发时,他先给我理,我再给他理,慢慢自己就有些功底。”孙宪军说。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真正干起这一行,孙宪军心里还是没底。他购买了一套专业理发工具,又从朋友那里借了两把刮胡刀,虽然刀子用了多年,但经打磨后还是很锋利。
  一切准备就绪后,孙宪军就邀同伴到家里理发。慢慢地,他为老人义务理发的事在村里传开,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至今,他仍记得自己第一次给别人理发的情景。孙波厚发浓须在村里出了名,孙宪军称他是最难伺候的“主”,却成了他第一位顾客。“当时我见他来理发,心里一颤,怕自己借的两把刮胡刀不够锋利,于是劝他先回家等候,一会儿他再亲自登门。”孙宪军说。
  孙波离开后,孙宪军骑着车子去了十里之外的邹平县城,找了家商店,购买了一把新式刮胡刀。返回后,没顾得上休息的他又带着工具去了孙波家,准备为他理发。“当时给他理完后,他还挺满意,我这才放了心,以后无论再给谁理,心里都不再打怵了。”孙宪军笑着说。
C
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累得倒头就睡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孙宪军仍然坚守着这份特殊职业,他的顾客群也从本村蔓延至周围几个村子,甚至还为养老院的老人当起了理发师。
  一次,他去养老院,要为十几个老人理发,从中午到夜幕降临,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工作完成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连饭都没吃直奔床头倒头就睡。
  然而孙宪军对此未曾有过抱怨,仍一如既往践行着最初的诺言。每次他为老人理完发,都专门在一个小本上记下老人的名字,并注明日期。时间久了,如果老人不来,他会主动询问,是不是同伴身体不好,还是有其他什么事情。
  村里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他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亲自登门为他们理发。
  有时别人来理发,孙宪军恰巧不在家,他知道后,无论多忙,都要放下手中活赶到老人家里。他说来理发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本身腿脚不便,来一趟不容易,不能再让他们跑一趟,自己却忘了他也是位近80岁的老人。
  因担心前来理发的老人找不到他,去年,孙宪军还专门购买一部手机,只要出门就随身携带。
D
为老人理的是发,解的是愁
  孙宪军义务为老人理发一年后,前来理发的老人不愿意了,他们坚持要给钱,无奈之下,孙宪军只好从不收钱到收一块,后来又涨到两块,现在涨到三块。“我不能再涨了,即使他们再不愿意,三块钱就是上限。”孙宪军说。
  其实,孙宪军为老人理发不只是解决他们的仪容仪表,更重要的是透过理发来解开他们的心结。
  孙宪军告诉记者,当下多数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老人独自留在家中,没有了儿女们的关怀,不少老人心生抱怨。“他们来理发,常常和我说说家务事,我就想方设法来宽慰他们。”孙宪军说,每次老人理完发都会坐下与他谈心,有时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