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没给足球留出空间
2014年07月1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崔秋立
别看电视连轴转,熬夜球迷几千万;别看中超联赛热火朝天,其实,中国社会并没给足球留出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们都觉得太保守,不过瘾,从娃娃抓起,猴年马月才能出成绩?现在来看,老人家不是保守,而是过于激进。当时尚在娘胎里的娃娃,现都过了而立之年,中国的GDP打着滚地翻了几番,而足球却如黄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80年代初,容志行、古广明那一代,恐怕是中国足球难以企及的水平,1982年差一点打入世界杯,因沙特故意捣乱,中国最终名列第三未能出线。要知道那时世界杯足球决赛圈只有24支球队,亚洲、大洋洲的名额只有两个。而现在,亚洲名额变成了4.5个,中国却连十强赛也沾不上边。不是没下力气,引外援请教练派出国花大钱,特别是搞了职业联赛,每年都有几十亿的投入,但足球就是床底下放风筝——起不来。当时有人说,人家吃肉,我们吃草,人种不行,后来一代接一代喝进口奶粉长大还是不行;当时有人说,人家到处是球场,我们连个草坪都没有,现在俱乐部的球场都是一流的排水系统加超豪华的进口草皮,还是白搭。
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足球人口”太少,没人玩。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足球发展的空间。
央视评论员解说时羡慕荷兰踢球的人多,但这绝不是足球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在德国、在巴西这个比例只多不少。而中国足协的数据,国内足球注册球员只有八千。当然,我们的注册制度可能有些问题,但就算放大十倍,甚至一百倍,全中国也不过区区八十万。为什么踢足球的人这么少?不是中国人不爱足球,不是没有能力搞足球,而是受困于我们的生存现状和生存理念。
现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延续家族兴旺或者是翻身致富的历史重任,从一出生就要求“决不能输在起点上”,“小升初”、“中考”、“高考”,一个接一个,进了大学就要当博士,或者朝公务员使劲,30岁之前,哪有时间去玩足球?
足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活动,是幸福人生的一种体现。国外那么多人踢足球,恐怕没有几个是想要踢出个名堂,出人头地挣大钱的。而我们不行,我们的价值指向是功利性的,即使被允许踢足球,也是因学习不行看看能否搞个“特长生”。
尽管世界杯转播红红火火,有几千万人熬夜看球,但估计都是些大人或是像我们这种无所事事的半大老头。即使放了假,父母也轻易不允许孩子熬夜看球,不放假那更是绝对不行。看足球都不行,别说去踢球,因此,“从娃娃抓起”,想得倒美,有娃娃让你“抓”吗?
足球兴衰的根本在于社会的价值理念。孩子们的自由空间才是足球发展的空间。如何改变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能不能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空间,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的社会问题。为了足球这点事,去改变生活和生存价值理念,值吗?在很多人看来,恐怕不值。当今社会的主题恐怕还得想办法刺激人的欲望,激励青少年奋斗成才,从而谋求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总是硬道理。幸福愉悦宽松优雅的生活虽然有人在谈,但那略显奢侈,离我们还很远。
既然这样,就等等吧,不着急,看着别人踢就挺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