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险为啥叫好不叫座?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钢          

  一边是入口食品随时可能成为陷阱,一边是本应作为消费者保护伞的食品安全责任险受到冷落,试点两年参保率不足一成。有食企负责人认为,“我们企业本身质量管控就很严,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很小,平白地投那么多保费没必要。” 
  “如果能像交强险一样,参保率就会有保障。要是真成了强制险,交的费用如果不是很高,能承受的话,我们还是挺愿交的。”济南一家小型餐饮企业负责人孙先生表示,“但是,如果费率太低,人家保险公司会不会不愿保我们这种小公司啊?”
  本报记者也在采访时发现,已推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大都倾向于先选择为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食品企业承保。“我们也要控制风险,不能什么企业都保。”一家险企负责人实话实说。
  “如果真成了像交强险那种,我觉得除了基础险,保险公司要赚钱,肯定还会推销其他附加险。你不买附加险,他们就不卖给你强制险。”孙先生把自己的担心打了个比方。上述险企负责人也推测,如果国家真要推行食品安全强制险,应该会设计一个统一的基础保险,就像交强险似的。他坦言,对保险公司来说,如果单算交强险,保险公司是不盈利的。
  尽管目前食品安全责任险还没有成为强制险,不少保险公司都想积极参与这个险种的试点,“食品行业是个大市场,要是真成为强制险,那对保险业来说也是个大市场。”
  不过,保险公司也有着自己的担心。
  “首先一个难题,就是鉴定问题。”一家险企的业务人员介绍,食品安全事故跟车祸等事故不一样,责任鉴定有些难,“你说消费者拉肚子到底是不是吃了这个产品导致的,有时候是很难确定的。不排除会出现一些类似车险中的‘碰瓷’现象。食品安全责任鉴定的复杂性更增加了这种道德风险。”泰山财产保险副总经理马鲁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根据生产、流通、餐饮等不同环节企业的特点,甚至针对不同企业设计符合各自特点的产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