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多磨难 一心为功名
东海徐氏儒学立家,不放弃为政理想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位于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的“豹公墩”是东海徐氏家族公认的祖先古陵。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在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魏晋南北朝,出身士族的徐氏家族门第不高。他们靠文化上突围,在政治上获取影响力,最终脱下家族的“布衣”,跻身文化世家之列。
  在东海徐氏家族的崛起道路上,遍布着家族成员们奋斗的足迹。伴随着玄学消退,儒学回归,家族的一代代人几乎都靠个人努力,来立功立名,即便官途多有磨难,甚至几度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但积极入世的传统,保证了这个家族不断兴旺。
    家谱传承人的文化“坚守”
  7月10日,闷热的空气笼罩着整个郯城县城,天空中不时地飘落零星的雨点。下午4时左右,刚从江苏省东海县开完徐氏宗亲会后赶回郯城的徐贞习来不及回家换去被细雨打湿的衣服,直接奔往当地政府驻地的办公室,沟通今年10月即将在郯城召开的全球徐氏宗亲年会的事宜。
  65岁的徐贞习,尽管满头白发,但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出一股执著的劲儿。
  作为东海徐氏家族第18世嫡传后人,从十几年前没退休的时候,他心里就一直想着该如何发掘出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家风”、“家训”,古为今用。
  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只有徐贞习一人,他有了一个伙伴,东海徐氏家族第21世嫡传后人徐华勤在家谱研究上颇有造诣。两人一拍即合,2008年成立了郯城县徐氏宗亲联谊会,徐贞习任会长。  
  自此,郯城县举办全球徐氏宗亲年会以及研究徐氏家族文化,就落在徐贞习和徐华勤两位老人身上。
  到全国各地出差联络徐氏宗亲,成了这两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刚从江苏东海回来,11日下午,徐贞习又计划着去河南洛阳。
  趁着出差的空当,11日上午,徐贞习来到位于郯城县委大院旁的一处老房子,这里是徐华勤的家,也是他们日常里研究徐氏家族文化的“办公室”。
  “华勤,又在研究家谱?”徐贞习推开屋门,冲着徐华勤打招呼。而书桌旁的徐华勤手里抱着一本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家谱翻印本,正在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推敲、琢磨。
  这本蓝色封面的家谱,附有自古传承下来的徐氏谱训:“在世间人作有用人,处世人间作无用人”,“为人如建屋,先须根基坚固始可承载,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古今多少人,成大事肩大任者皆从此植立”……
  徐华勤指着这两段文字,说:“谱训是几千年来祖先给后人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过对当代人来说,读起来非常吃力,因为原文中没有任何标点。”
  经过反复研读,徐华勤已经理解了谱训中每句话的含义,所以他想重新修一次家谱,在家谱的谱训中加入标点符号,方便后人阅读。
  修谱,这是一个家族对文化的传承,而修谱的人也就成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人。
  明朝万历年间,徐氏祖先徐嗣爱是当时的一位举人,他也是如今徐华勤手中所持的东海徐氏家谱的最早版本的修谱者。
  按照家谱记载,开办私塾时,徐嗣爱发现自己一位别姓的学生家有家谱,而饱含家族文化底蕴的徐氏家谱却早已失传,“子孙都没见过,也没听过”。鉴于此,徐嗣爱开始修家谱,除了将族人辈分理顺,更重要的是将谱训整理编入其中。
  时至清康熙年间,徐氏祖先再次修谱,这才形成了如今的徐氏家谱。
  岁月流转,徐氏家谱传承到徐华勤的父亲手中。徐华勤告诉本报记者,父亲是民国时一位私塾先生,对家谱以及其深藏的家族文化很有研究。
  为了保护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家谱,徐华勤的父亲将古谱翻印成如今的版本。如今,徐华勤很少再翻动古谱,他说:“古谱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保存的价值更显得重要。”
  祖辈们对家谱的使命也对徐华勤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从父亲手中接过家谱后,徐华勤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徐氏家谱的传承人。
  徐华勤说:“如今,徐氏家谱不仅是徐氏族人的文化财产,更是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他将继续在家谱文化上“深挖”,整理出家谱中对当代人们有价值、易于接受的文化食粮。
三任宰相都被杀
  “徐氏家族中诸多子弟非常有文才,仅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徐孝嗣、徐勉等著名文人,这让家族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化望族之一。”山东科技大学的教授刘宝春告诉本报记者。
  刘宝春一直研究东海徐氏家族,她介绍,该家族有很深的道学传统,其远祖徐福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学家,曾为秦始皇寻仙问药。魏晋时期,玄风本就盛行,天师道在东南沿海也极其流行,东海徐氏深受其影响,家族子弟纷纷服膺道说,成员中几乎没有一个有卓越的事功,这不得不说与无为的道家思想脱不开关系。
  自宋至齐,随着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三人的崛起,东海徐氏才成为显赫大族。
  徐羡之“起于布衣,又无学术”,原本沿袭家族传统,崇尚道学,但祖父辈的“碌碌无为”,让他记忆深刻。其时已至东晋末年,群豪并起,而在五斗米道起义失败后,道学也逐渐衰微,崇儒抑道的势头日盛。在这种情况下,徐羡之毅然从浓郁的道家家风中走出来,积极投身政治。
  时人评价徐羡之说:“徐公晓万事,安异同。”就是说,徐羡之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有强大的处理事务、解决纷争的能力。正是不断追求事功,徐羡之最后荣至宰相。
  在刘宝春看来,“家族文化思想的转化,是徐羡之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到其孙辈徐湛之时,家族儒学传统已根深蒂固。史载,徐湛之有《妇人训诫集》十一卷,主要收集女子的言、行、事迹等,对其中人事或褒或贬,都是从儒家宗旨和教义出发。而徐湛之的孙子徐孝嗣更是熟谙儒家经典,虽因为朝代更替徐氏家族被“去国”,但经过徐孝嗣十几年的努力,徐氏又“复故封”,在南齐儒学回归、佛教思潮日盛的大环境下,徐孝嗣成为儒、佛双修的儒雅文人,在朝廷上常常参与各种“朝礼”之议。
  和徐羡之一样,徐湛之、徐孝嗣均位至宰相,也同样没有善终。徐羡之以弑帝之罪被宋文帝追捕,自刭而死;徐湛之在宋文帝之子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徐孝嗣死于嗜杀成性的东昏之手。
  东海徐氏三起三落,一路荣光,一路杀戮,却又能很快走向复兴,到萧梁时期,出身贫寒的徐勉尊儒宗经,颇能得到梁武帝的器重,一路加官晋爵,成为梁武帝的心腹重臣,朝廷的礼仪建设都由他过问。
  刘宝春感慨,东海徐氏家族以儒学传家,儒家所提倡的“入世”精神一直激励着家族子弟勇往直前,不放弃政治理想。即便家族中有人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但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没有过出世的想法。
  启蒙教育注重父亲的作用
  如今,徐华勤的孩子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在徐华勤看来,这与他们一代一代的启蒙教育分不开。
  “我从小就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接受着各种礼学的教育,而父亲在家谱传承上的功夫更是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徐华勤说,徐氏家族历来都讲究长辈的榜样作用。
  历史上东海徐氏家族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徐氏不少人少年早慧,如徐悱“幼聪敏,能属文”,徐摛“幼好学”,其子徐陵更是自幼表现出众,“八岁能属文,十二通《庄》、《老》义”。
  更为重要的是,家族长辈们对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学习成绩,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据《梁书·徐勉传》记载,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有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
  年龄稍大后,徐勉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
  十八岁时,徐勉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刘宝春从多年的研究来看,东海徐氏家族不仅注重子孙的早期教育,还常常在他们青少年时代将其安排到自己身边做官,既督促学习,言传身教,又让孩子得到锻炼。这一方面,徐摛对徐陵的“传帮带”是最成功的例子。
  梁普通二年(521),徐陵十五岁。徐摛为了教育锻炼儿子徐陵,于是“引陵参宁蛮府军事”。徐摛是晋安王萧纲的老师,他从天监八年进入萧纲府直到大宝二年萧纲被害,四十多年来,徐摛几乎一直陪在萧纲身边。而徐陵自普通二年来到萧纲幕,到太清二年出使北朝,26年间也大多时候陪在萧纲和父亲身边。正是这二十多年,在徐摛的亲自培养和指导下,徐陵不仅成长为一名政治人才,更成长为著名文人。
  “作为宫体诗的发动者,徐摛的创作思想不仅影响了萧纲,而且更直接影响了徐陵的创作。”刘宝春说,在徐摛的影响下,徐陵才成为影响深远的宫体诗创作大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培养子弟良好的品德和才能,徐氏家族常常给子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刘宝春这句话,徐华勤深以为然,在他看来,他的父亲就是自己最好的榜样。
  东海徐氏不仅把家族中的佼佼者树立为榜样,还常常将其他优秀青年作为榜样,用以激励家族子弟。时有姚察,“六岁,诵书万余言,年十二,便能属文”。徐陵非常赏识姚察,不仅向朝廷推荐,还以姚察为榜样来教育儿子,说“姚学士德学无前,汝可师之也”。
  东海徐氏家族如此注重家族教育,无非意在培养品德、才华、学士、能力兼备的优秀人才。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家族曾受过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依然保持儒学传统,使家族形成孝、清简、肃正亮直等优秀家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