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突破以往团体展演模式
创意诵读,穿上古装“唱”经典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宁7月13日讯(记者 汪泷) 12日,济宁市青少年经典诵读活动在育才中学开赛,今年的比赛除了创意诵读,还增加了综合测试和知识问答,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经典知识的理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2日,在育才中学多功能报告厅外,就能听到宛转悠扬的歌声。相比往年单纯的诵读,今年推出的创意诵读着实考验了学生们的创意。有朗诵、有唱歌,有的参赛选手还穿上了唐装、汉服。 
  济宁学院附中的选手李露露朗诵的也是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了让表演更有意境,她专门穿上宋代的服装,配合着大屏幕上不断变换的场景,将这首经典宋词演绎成一出精彩的话剧。“这样的诵读,让我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感觉更能品读出其中的精髓。”李露露说。 
  在比赛中,真正考验人的是知识问答环节。选手根据题号自行选择,题目中包括诗词填空和选择两道题。
  “何绍基题‘岳阳楼’中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篇的关键两字是哪两个?”面对这样理解性的问题,让许多选手们犯了难。评委们也适时给予一些提示。
  任城区教研室的张连生介绍,选手们因为年龄小,有些古诗词确实理解不到位,适当的提示更容易树立他们对研习古代经典的兴趣。
  济宁市文明办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有14个学校代表队参加经典诵读决赛。往年的诵读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类似展演的活动,今年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经典知识的理解。本次诵读活动由济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
古文知识理解卡住不少选手
  在此次比赛中,因为综合测试内容与学校的考试内容不完全一致,在综合测试和知识竞答中,一些学生卡了壳。
  出现这类情况,评委、济宁育才中学语文老师王永亮认为,现在的考试大多不考文学常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忽视,而且很多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积累相对较少。 
  “现在的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并不少,所以知识问答环节中第一道诗词填空几乎难不住他们。”王永亮说,第二题考查选手对古文知识的理解,有些选手对古文的学习不扎实,所以才成了选手们最难拿分的题目。
  对于这种现象,评委、济宁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孙伟认为,随着高考中语文比重的增加,其改革中增加一些文学经典常识是必然的。“所以经典诵读不能只进课堂,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方式,来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孙伟说,在孩子的培养方面,家长应看得更长远些,“不能只单纯的考虑考试,要有积累才能有大作为。”
  本报记者 汪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