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残疾的不该是贫穷和歧视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毛旭松

  12岁本应该是活泼好动的花季年龄,可蓬莱女孩阳阳因患脑瘫,不仅享受不了同龄人快乐的童年,甚至连学习上也遭遇困境。当阳阳一家一筹莫展时,校长高国强同意她入学,走进校园之后,6年之间,阳阳从教室到校车的这段路都由老师抱着她走完,从此她阴郁的生活中有了阳光。(本报7月13日A04版报道)
  我想很多人都能抱着阳阳把教室到校车这段路走完,一天两天没问题,可能够坚持六年实属不易。那些抱着阳阳默默付出的老师们难道不值得敬佩吗?基层教育的根基正是靠着像高国强、谢晓梅、咸勇等千千万万的老师夯实的。曾几何时,河南嵩县山村女老师抱着孩子午休的照片,让无数人心酸感动,女老师更像个妈妈,在那么简陋的教室里,给了孩子一个安静的梦。
  然而,感动之余不禁要问,孩子何辜?山村的孩子、残疾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到他们本该享受到的教育呢?当阳阳读完了小学,她以后的求学路怎么走,难道还是靠着老师们抱着上下学吗?可全镇只有一个初中,离家又远,还没有校车,得住校,可厕所也很远,谁来给阳阳铺平今后的求学路呢?
  相比于正常孩子还说,残疾的孩子可能更需要教育上的帮助。对于他们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可能就得依靠学习,掌握生存的技能才会在社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残疾孩子需要上学,特殊教育发展需要跟上。像阳阳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身体上的残疾不妨碍他们是家长眼中完美的天使,他们不应该承受社会上歧视的眼光,也不应该遭遇教育上的不公。我们看到阳阳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特殊学校,而其他幼儿园几乎都不愿意接收她。残疾往往伴随着贫穷和歧视,多么希望有一天这三个词不再联系到一起。
  特殊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需要政府、学校、老师、家长多方协力,把这个有待开发的领域耕耘好,让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们能够摆脱歧视,有尊严地成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