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依团代传”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在菏泽大剧院上演
尘封40余年,大弦子戏重返舞台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日晚,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和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联合打造的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在菏泽市大剧院上演。演出中,观众席上掌声不断,尤其是不少老戏迷们再次听到阔别已久的委婉缠绵的大弦子唱腔时,不禁激动不已。
  大弦子戏是菏泽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传统剧目有三百余出。文革前,菏泽原有“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演出剧目屡获大奖并深受群众喜爱,文革期间,剧团被撤,从此在山东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弦子戏没有了专业剧团,致使这一古老剧种销声匿迹40余年。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德领 
它曾是菏泽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40多年了,终于在家乡再次听到大弦子戏。”12日晚,“依团代传”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在菏泽大剧院上演,再次听到伴随他童年的剧种,已过古稀之年的李先生热泪盈眶,不停地鼓掌,甚至手掌已隐隐发麻。“从小经常跟着家人听大弦子戏,后来剧团被撤,再也没听过如此原味的唱腔,每次回味大弦子戏时只能靠儿时的记忆。”记者发现,整场演出下来,不少老戏迷们都激动不已,叫好声、掌声不断。
  大弦子戏,又名“大弦戏”、“弦戏”、“弦儿戏”,是流行于鲁西南、豫东北、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古老而珍稀的剧种。它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数百年来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新,发展沿革成为多乐调的戏曲声腔类型,与柳子戏、罗戏、卷戏同属于弦索声腔系统。其唱腔特点继承了“弦索”北曲的一些固有曲牌,也吸收了流行在民间的“山坡羊”“锁南枝”等曲牌,人们常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来形容大弦子的艺术魅力。
  据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介绍,大弦子戏是菏泽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与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等剧种在菏泽的戏曲百花园中竞相绽放、百花争艳。“文革前,菏泽原有‘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演出剧目屡获大奖,粗狂泼辣的演唱风格、优美典雅的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据悉,大弦子戏有曲牌三百余支,每个曲牌通常分为高、中、塌方三种唱法,主要伴奏乐器有大三弦、笙、锡笛,以及大笛、罗笛、横笛等。有时为了制造气氛和特殊效果,往往使用大号(尖子号)和四大扇伴奏。“文革期间,剧团被撤销,从此在山东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方的大弦子戏没有了剧团,而这一古老剧种在齐鲁大地也销声匿迹了40多年。”徐向东说。
“依团代传”让大弦子戏“枯树生花”
  2008年6月,大弦子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大弦子戏传承人(老艺人)年事已高,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如再不抓紧抢救保护,再过10年至20年,人们再想了解大弦子戏恐怕只能在文字档案里觅见它的踪迹。”徐向东说,2008年6月,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被命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是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的传承保护单位,并肩负着这三个非遗剧种的保护。“如何有效保护和科学传承大弦子戏,成为当时急需破解的难题。”
  2010年5月,在菏泽市文广新局的具体指导下,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通过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另辟蹊径,以现有山东梆子和枣梆剧团为依托,选调部门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大胆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
  “由于大弦子戏长期没有剧团,近些年挖掘整理的音乐、唱腔等资料苦于找不到人学习一直束之高阁,‘依团代传’实施后,无人可传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从剧团挑选优秀中青年演员学唱大弦子戏,避免了地方戏曲院团普遍找不到学员的尴尬,实现了剧团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徐向东说,挑选出的演员大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舞台经验,能显著提高大弦子戏的传承质量。
  自“依团代传”实施以来,先后挑选了19名中青年演员,跟随传承人、老艺人学习大弦子戏,分别于2011年6月26日、7月26日在梨园剧场进行了两场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专场演出,截至2013年底,共参与展示大弦子戏演出活动16场。“文革期间撤销剧团之后,大弦子戏又一次回到群众的视野,不少老戏迷都非常激动,每次演出结束后都不肯离去。”徐向东说,“为了不断加大对大弦子戏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恢复一部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成为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经多方征求意见,准备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
大弦子戏重返舞台,“圆了多年的梦”
  “将大弦子戏《两架山》再次搬到舞台,谢谢各位领导对大弦子戏的关心和热爱。从剧团被撤销后,我一直期盼着大弦子戏能重返舞台,40多年了,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在13日召开的“依团代传”恢复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座谈会上,省级大弦子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秀兰热泪纵横,“以后一定做好传承工作,重整大弦子戏。”
  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的复排,对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徐向东说,“演员都是首次接触大弦子戏,没有现成的音像资料可以参考和借鉴,全凭仅存的文字资料及老艺人的回忆进行创作,同时,跨剧种学习也给演员带来了音乐、唱腔方面的困难。”
  在大弦子戏《两架山》中扮演罗氏的宋秀红原是山东梆子剧团的演员,“山东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而大弦子戏唱腔委婉、细腻、缠绵,刚开始学时比较难把握,后在王秀兰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唱腔。”
  今年6月,在了解到菏泽大弦子戏恢复工作面临的问题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决定将菏泽大弦子戏的抢救性恢复工作列入建院之初的重点,派出了包括导演、作品、舞美、灯光等为主的学术主创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打磨,演员们在角色把握和表演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突破,最终于12晚将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重新立在菏泽的戏曲舞台。
  “我们排练大弦子戏《两架山》并非仅仅使其立上舞台,而是要将其做成大弦子戏的‘样板戏’,有些演员由于没有经过科班学习,表演和身段不完美,导演组冒着酷暑与炎热,一个手势、一个身段地向演员耐心讲解,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该剧各方面都做到完美,做到规范。”该剧导演、省艺术研究院一级导演周波介绍。
  在舞美方面,《两架山》一剧也别具匠心,舞台设计理念来源于古代戏楼的风格,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白色的地面,给人一种简约、明快、古典、大气的感觉。另外在强调学术性和美学思想的同时,突出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简约唯美的舞台、风格鲜明的音乐和生、旦、净、丑行当的合理搭配,都为这部传统经典剧目添新出彩。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在观看了演出之后说:“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演出样式新颖,唱腔优美。难得的是这样一部经典传统戏由一批年轻演员跨剧种演出并立上舞台,实属不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