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应付了事在高校中并不少见
2014年07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倩 实习生 尹艺斐       
  记者查询了多家高校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流程表发现,大多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对象选定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山区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而在实际的内容选择上,大多更注重形式主义。
  一名曾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向记者讲述其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据他介绍,他们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社区宣传体育健身运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他们只在其中两个社区进行过两场太极拳表演,“剩下时间,也都是到其他社区转了几圈,与一些居民聊了聊。”最后,凭着这两场表演的视频、照片、文字材料,顺利通过了社会实践考核。
  山东大学一团委老师也向记者证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付的情况是存在的,“因为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寒暑假,在学期内很少,确实有一些同学不真正实践。”面对这种情况,该老师表示学校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对于社会实践的考评机制,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毕竟这跟个人态度有很大关系。”该老师说。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高校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不同情况会有加分或其他奖励。“虽然没有客观量化体系规定,但如果实践活动被媒体报道,在评优上会更有优势。”赵同学表示,正因为此,不少社团还没开始社会实践,就四处打电话找记者,希望能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