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府学文庙祈愿
2014年07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府学文庙御碑亭。
府学文庙正门。
文/片 栾磊
正衣冠、献花、净手、奉香、敬酒……这一刻没有人觉得程序繁琐,心里只揣着敬畏和崇敬之情。铜炉内氤氲的燃香飘渺地飞舞着,与主祭者铿锵有力的祭文交相呼应,将大成殿这座府学文庙的核心大殿笼罩在神圣的光环里。
朋友近日要参加考试。为求考试顺利,他想在考试前祭拜一番,却又不知去哪里敬拜为好,于是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我向来是“敬神而远之”的,不过倒真知道有一处所在,那便是位于大明湖南岸、芙蓉街北头的济南府学文庙。
据史料记载,济南府学文庙内供奉的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山鼻祖孔丘,是国内始建年代较早的文庙之一。它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仿照曲阜孔庙建立,是由官方设立的孔庙。因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于是便称之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济南府学文庙在元末动荡的历史中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蔡晟增两庑像龛,建坊树屏;成化十三年(1477年),巡按御史梁泽拓大殿、两庑,建戟门、棂星门、明伦堂等,是当时济南府的教育、文化中心。以后又重修数次。满清、民国时期也有修葺,但基本格局未改。2005年9月济南市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全国各地文庙统一格局对府学文庙进行大修,工程历时5年,2010年9月竣工后对外开放,让公众得以在此瞻仰、缅怀古代先贤和乞求学业有成。
非常荣幸的是,当我和朋友抵达文庙时,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庄严的祭祀典礼。阴蒙蒙的天空下,来自济南育文小学六年级的四十多名毕业生,身着汉服,站在大成殿前向六年小学时光道别。正衣冠、献花、净手、奉香、敬酒……这一刻没有人觉得程序繁琐,心里只揣着敬畏和崇敬之情。铜炉内氤氲的燃香飘渺地飞舞着,与主祭者铿锵有力的祭文交相呼应,将大成殿这座府学文庙的核心大殿笼罩在神圣的光环里。单檐庑殿顶上的黄琉璃筒瓦被雨水洗刷得铮亮,拨开云雾的阳光照射在瓦片残留的雨露上,闪耀着金灿灿的光。抬梁式木架结构、彩绘斗拱透着浓浓的古朴味道,九开间的朱漆大门上留存着时光篆刻出的斑驳印迹。殿中,近3米高的孔子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安详,孟子、曾子、颜子诸圣分列两边。他们一直静静地注视着殿门外虔诚的莘莘学子,一望就是千年。在这诸多学子中有刘墉这样的能吏,也有蒲松龄那样的文豪。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新时代的学子前来敬拜,他们似也在为学子们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学业而高兴。
大成殿中摆放着象征礼仪的雅颂之乐“八音”。在祭祀的最后,学生入殿敲钟。我至此方知,原来敲钟是件颇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并非只靠蛮力,更需要运用巧劲,借助和谐的平推力量。蛮力撞击出来的钟声沉闷无力,只有步调和谐撞击出来的钟声才最清脆悠扬。由此联想到,连敲钟这样的事情都透着和谐的意义,不知不觉间,眼前的孔圣人塑像又高大了几分。
祭祀典礼礼成,学生到大成殿北的明伦堂研习《论语》去了,家长们则在大成殿北面东西两侧的御碑亭前驻足。这是两座六角黄琉璃瓦凉亭,厅内有赑驮碑,据说碑文为康熙御书,记载着建亭盛事和大成殿重修诸事,只可惜如今石碑已是久经风霜看不到字迹。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亭子围栏上拴着的小卡片,小卡片连成三排,密密麻麻,仿佛裹在亭子腰上的红裙。每张小卡片都是一枚祈愿符,上面记录着由祈愿者亲自书写的祈愿文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备考学生的家长,内容多与期盼子女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有关。父母们在物质上给孩子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还不忘在精神层面增添助力,让人不由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我那位前来祈愿的朋友,也将书写着自己心声的祈愿符挂在了亭子里。
离开的时候他问我,孔夫子是否会显灵保佑他顺利通过考试,我直言回答:“临时抱佛脚”用处不大,如果平日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里,无需祭拜,他老人家自然会保佑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