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合:
知足者 常乐者
2014年07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高 实习生 苏逸

  清晨的海边,一位老者拿着《齐鲁晚报》正看得聚精会神,和周围晨练、钓鱼、谈天散步的人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看报的先生叫李凤合,今年63岁,是菏泽市单县人,“儿女都在烟台工作,也有了孩子,为了照看孩子,我4年前就来到了烟台。”李凤合说,现在儿女已成家立业,对他来说,不愁吃有书读就是满足了。
  千金万银
不如家人团聚

  李凤合在老家的时候有7亩大棚,种植蔬菜,一年下来收入较为可观。“尤其现今国家对农民政策更是优待,在老家种植很多经济作物,收入会更好。”李凤合说道,“现在自己来到烟台和儿女在一起,把大棚和地都租给别人,虽一年只有三四千租金,更重要的是能跟家人团聚。”
  如今在烟台,儿女们工作也稳定,只希望父亲能在此安享晚年。可是大爷却自己找了份饭店后勤的工作,“其实这样很好,做了一辈子的庄稼人,觉得有事做才踏实,更何况每个月还都能有些收入呢。”李凤合笑着说道。
  辛苦半辈子的李凤合对孩子的成长很满足,不过“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他们学的是什么专业”。李凤合说,那时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每天只知道工作,去干泥水活,“记得我58岁时候,还要站在很高的架子上去砌墙。”
  李凤合说,在农村,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真的不容易,我也没有能力给他们太多教导,只是会和他们讲讲自己当年半夜点着油灯读书的故事。“孩子们很懂事,大学也经常勤工俭学,努力学习去拿奖学金。”
  “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一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是力量。”李凤合说。
学无止境
有书读总是好的

  李凤合每天工作8小时,还得给儿女带带孩子,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不论多忙,总会花时间看看报纸。“其实我小时候成绩很好,只是1972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东北闯荡。”李凤合说,那时候,每天从早到晚都干活,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看书。但书很贵,而且很少,于是他便常常去废报纸回收站取报纸来读。
  恢复高考后,李凤合考了两次,可惜都没有考上,“也没有遗憾,毕竟自己已经6年没有学习了。”但读报的习惯,他一直保留到现在,“不论在哪里,我都会找当地的报纸来看,这不仅满足了求知的欲望,还可以掌握很多信息。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地方,读读当地的报纸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李凤合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