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做根雕的刀具老人都是好几十把,还有不少是老人亲自做出来的刀具。
文/片 本报记者 韩微
机缘巧合,67岁老人恋上树木带来的艺术体验。12年过去,市中区龙安街上的高顺泽老人已经名噪一方,成了业内的根雕达人。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对艺术的痴迷以及出色的手法,让出自老人手中的根雕人物都栩栩如生。
退休的经管教授成了艺术达人
在连接着文化路和龙头路这两条城市主干道的龙安街内,住着一位79岁的根雕达人——高泽顺老人,虽说早年热爱书法艺术,但是接触上根雕却是难得的机缘巧合。
虽说处于市区,但一走进龙安街却独有一番静谧。白日里来往车流的聒噪,为生计奔波的人流,仿佛是百里以外的事物。正是这样独特的存在,市中区龙安街上的“根韵”小馆,才会那么好的融合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据小馆的主人、79岁的高顺泽老人介绍,没有退休前,他是枣庄学院经管学院的一名教授,平时总是和严谨的数字、方程式打交道,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退休后普通的生活会有根雕的出现。
“12年前一个槐花开的季节,我去小区西边的一个小公园溜达,就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摘槐花吃,摘完槐花她就顺手把树枝给扔了,当时我就觉得那个树枝很漂亮,必须得做成点什么才不浪费。后来我把它带回家后弄成了一根拐杖,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我就开始痴迷于做各种拐杖,引得老伙计们都抢着要。”老人介绍说,后来自己不再满足于只做拐杖,便开始摸索着雕刻人物,但又没有什么专门的辅导班可以学习,所以只能从书上和别人的作品上自行揣摩,在逐渐以人物见长后,不少雕刻界的朋友,也会偶尔让他帮忙修饰一下作品上的人物。
痴迷根雕 老人的作品“根味”十足
“最长时间的一个作品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但现在最难的不是时间,而是好的可塑材料。以前东湖开发的时候我最爱到那里找一些被遗弃的树根枝干。”因为住在城里,前些年老人还会抽时间到山上、村里去寻找好的树根或枝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大多数的雕刻原材料,都基本上依靠朋友的赠送或亲自到周边大集上购买。
“根雕根雕,七分自然三分雕。每个树根都有自己的形态,就算是后期加工我们也得尊重它原有的样子,拆的七零八落再组合就不叫艺术了。”在选择根雕材料上,老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虽说好的荆疙瘩、黄杨木是最好的根雕材料,但因为越是木质细腻、不易腐朽的数目越是生长周期长,所以只要是碰到可塑性强,艺术形态好的树根、枝干,老人都会收入囊中。同时,老人也表示,越是钟爱于根雕艺术的人就越应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不要为了找寻好的材质而增加人为砍伐。“这些作品留给子孙后辈容易,但如果好的材质没有啦,再好的东西也只能成为历史。”
“有时候一弄起他那些木疙瘩就忘了时间,昨天在那么大太阳下晒了一个小时他都没知觉,这么大年纪了也不注意一下身体。”面对老人对根雕的痴迷,老伴也乐得见他有自己的喜好,将更多精力放在“后勤”服务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