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与祖孙三代护树人
2014年07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连永升

  在龙口市龙港街道土城子村,傲然挺立着一棵高大的古槐。这棵古槐高约12米,主干高4.5米,树围212厘米,三个主枝分别向东、西南和北伸展,冠幅东西15-16米,南北15-16米,树干并无中空,古槐长得枝繁叶茂,树龄约有200年。
  关于土城子村名的由来,颇有些耐人寻味。土城子村原名“土马寨”,清道光21年(1841年),山东巡抚令黄县沿海村庄编练乡兵兴筑土圩子,圩子外有护城河,像一座土城,“土城子”因此而得名。后来,土城消失,但是土城子的名字却沿用下来。
  弄清了村名的来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树的起源。相传,张氏老宅门前有小路两条,一条是西南走向供村民外出劳作的小径,一条为南北向的村道。两条路交会于宅前,形成一“剪子巷”,张氏门前的空地被喻为“剪子鼓”。山里磨匠来龙口送磨,多抄近路,其门前路人络绎不绝。有一天,一位南方来的阴阳先生路过,他在察看了剪子巷后,告诉张氏主人,若能在剪子鼓处栽下一棵槐,可保全家平安,并使周围百姓受益。张家主人听信此言,于大门外侧植下这棵祈盼和睦吉祥的槐树。
  在土城子老人的记忆里,古槐庇护着村人走过无数载风风雨雨。古槐底下不仅是人们休憩纳凉的好去处,而且是全村人的精神寄托。无论春夏秋冬,大槐树周围总是一派热闹非凡的场面,扭秧歌的、唱大戏的、变戏法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耍狮子的尽在这里登台献艺。
  虽然昨日的喧嚣已化成烟云随风飘散,然而,张家人对古树的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古槐的主人叫张基松,他跟笔者娓娓道出了很多关于古树的故事。张基松说,多少年来,这棵古槐俨然张家的一员。由于张家三代人精心保护,古树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祖父张守基年轻时闯关东,后来一直杳无音信,祖母张曲氏拉扯着孩子,生活十分艰难。1958年的一天,村里冲进几个年轻人,欲将此树伐掉,此事传到祖母的耳中,她撂下手中的活,急忙奔回家中,见有二人已将古树的一处枝干锯掉,急了眼的她当即从家中提出菜刀,坐在古槐下,厉声喝道:“今天谁要敢砍树,我就跟谁拼命。”那几个年轻人一见情况不妙,只好逃之夭夭。
  张守基之子张常存对古槐也是一片赤心。张常存膝下子女六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那些清贫的岁月里,不少大车铺的木匠欲出高价买下这棵槐树,都被张常存一口否决:“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宁愿拉着孩子要饭……”临终前,张常存拉着子女的手叮嘱道:“这棵古槐是咱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就是穷死,也不能卖啊!”
  先辈的嘱托言犹在耳,张基松夫妇利用房屋翻修的机会,将古槐围在自家院墙里,希望更好地保护古槐。可麻烦又来了,早些年,家鸡散养时,古槐虽招过哈虫,但其幼虫未孵化时就已化为家鸡的美食。近些年,哈虫开始猖獗,可家里早已不养鸡了。2006年那年,哈虫闹得凶,把树皮钻得到处是孔洞。望着古槐失魂落魄的样子,心急如焚的张基松夫妇四处求购杀虫剂,最后在黄山馆林业站同志的帮助下,总算把药弄到手,用针管注射到古槐的表皮深处,老树这才恢复了勃勃生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