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极端事件不宜过度反应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吴金彪 

  一段时间以来,杭州、广州公交车相继发生人为纵火事件。公交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网上甚至出现了“不坐公交”的声音。
  公交车关系到普通市民的出行安全,自然格外受到关注。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某个地方发生公交燃烧或其他安全事故,现场图片很快就会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开来。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现场图片的“不加掩饰”,让这种传播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并带动人们的紧张和恐慌情绪。
  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公交车纵火案件毕竟只是发生在个别地方的“个案”,和其他犯罪行为一样,属于极端暴力事件。赌博输钱、悲观厌世、情感纠纷……从现有媒体报道和警方通报来看,虽然公交车纵火案嫌疑人的个人情况和作案动机并不相同,但都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对待这种极端暴力事件,完全没有必要过于恐慌和过度反应。
  实际上,公交仍是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出行方式。相比其他一些交通工具,城市公交在地面运行,有着天然的疏散优势。近年来,因为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很多城市的公交车也都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配备了安全锤,加强了对司机的培训等,安全是有保障的。普通市民完全没必要因为个别纵火案件而放弃乘坐公交车改开私家车,否则,不仅给自己带来不便,加剧城市拥堵,也让个别嫌犯制造恐慌情绪的目的得逞。
  对于公交安全事故,相关部门也没有必要反应过度。城市公交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流量巨大,对每个乘客都进行安检和筛查并不现实,还会耗费大量的公共资源。相关部门不妨从改善整体公共交通环境入手,加大公交车的发车密度,减少拥挤和过载,尽量避免突发事件造成伤亡的可能性。此外,还需认真检查安全锤、灭火器等设备是否到位,对公交司机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如果这些前期防范措施做到位了,公交的安全系数自然大大提高。
  接连发生的公交纵火事件给公交安全提了个醒,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公交安全防范机制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方法的有效性,也要避免会造成资源浪费的过度反应。对待此类极端事件,我们每名乘客也应该有所作为,提高安全意识并学习安全技能,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