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标天府
——郭家庄张氏“贞节牌坊”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张氏牌坊。
▼张氏牌坊上部。
翟伯成
牌坊的出现,几乎与中国封建时代同步,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最初雏形仅为两根立柱上架一根横梁,称为“衡门”。从建筑艺术上看,牌坊是建筑空间的第一序列。牌坊滥觞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广泛运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凯旋门”。
历史上,章丘的牌坊很多,仅明清时就有50多座,如在绣江桥西为张起岩建的状元坊,为袁弼、袁轩冕建的“父子进士坊”,为袁通、袁弼、袁庆、袁公冕、袁勲、袁轩冕建的“世荐乡书坊”,为李开先之父李淳建的“勅赠吏部郎中坊”,为胡东渐之父建的“勅赠两世同卿坊”,为袁轩冕、袁公冕建的“兄弟举人坊”,以及在旧军镇为申记儿建的“烈女坊”等。
现章丘境内仅存一座牌坊,在文祖镇东南方向郭家庄的山溪北岸,又名“石秩门”,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为赠登仕佑郎翰林院待诏郭云修孺人张氏建造的贞节坊,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历尽沧桑仍保存完好。牌坊雕刻精湛,虽然历经近两百年,但其图案、字迹仍清晰可见。整个牌坊坐北朝南,古朴典雅,有“章丘第一牌坊”之称。
牌坊东百余米是弧坝水库,每逢夏季,流水声伴随着牌坊八角上的风铃声响彻远方。牌坊的上端中央刻有“圣旨”,更增添了几份威严,两端是龙凤飞舞的浮雕图案。下端的长方形石条上刻有“名标天府”,两端为檐,伸出各一米,角上有朝天猴。再往下是刻有“爵秩峥嵘”的长条巨石。其下又有两方巨石,其一刻有“贴赠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诏郭云修孺人张氏坊”,落款竖批:“皇清道光岁在王辰”(即公元1832年)。另一块刻有双龙戏珠图案。两侧立柱上有一副楹联:“龙锡孝恩黄麻诏”、“恩荣家庆紫泥封”,横批就是“爵秩峥嵘”。两侧底座是两对石狮,左狮抱环,右狮抱小狮。整个牌坊高约8米,宽约近4米。牌坊后是郭云修的大门,门楣上挂有一方“恩寿荣光”的皇赐镏金匾额,现存郭光臣家中。
那么,为何要在此建皇封“贞节牌坊”呢?
原来,在清朝乾隆年间,郭家庄郭云修与张氏结为百年之好,张氏端庄品正,天资聪明。不幸的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郭云修去世,其妻张氏带着年幼的儿子郭存龙及几个女儿,担起了养育家庭的重担。“持家甚勤俭,教子有义方,以母道兼父道者。平时家居饮食皆尚粗粝,为子女者反托以不饥终不入口,以致并蔬食而担阁者,饮食之自奉也,甚俭。”(《郭氏家谱》)张氏历尽艰难,含辛茹苦,独守烛影寒烟,把郭存龙等扶养成人。后郭存龙入国子监,官至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诏(从九品文官)。郭存龙擅慈善,“解难排分,济困扶危,建房荣亲,立碑尊祖,修宗谱立族社,叠石桥平险路,其利贻利后人者多焉”(《郭氏家谱》)。嘉庆二十二年(1817),他曾率领乡绅捐款在村西重修了三义桥,在村东建起了宗庙,一时声誉远播,众皆交口赞之。
郭存龙娶妻生二子:郭士礼、郭士信,人丁渐旺,土地累增。到郭士礼十余岁时,就读于明水康家。士礼从小睿智,又擅写文章,备受老师厚爱、同窗钦佩。他与一位康姓同窗甚好,拜为叩头兄弟。他对康家以诚相待慷慨资助,受到了康家的敬重。后来,康家的康腾蛟、康星涛等在京城及社会上都成了高官、名流,康家如日中天,已为显赫的名门望族,对好友郭士礼也有很大帮助,此牌坊就是康家进谏朝廷营建的。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郭士礼与康姓同窗二人同时参加乡试,士礼为帮助好友,暗自把答好的乡试卷交给康姓同窗。考毕,康姓好友中榜有名,而士礼却名落孙山。后来康某进京为官,欲报答郭士礼。一次回乡,在看望士礼时,见士礼老祖母张氏年迈体弱,大半生守节,且教子育孙有方,德高望众,颇为感慨,回京后禀报道光皇帝。当时道光皇帝很崇尚忠孝贞节,闻知此事,遂下圣旨。圣旨和翰林院代笔的赠词及“金匾”从京城一路锣鼓喧天地由宫轿抬至郭家庄,请当地能工巧匠刻于石上,五个月后建成此碑坊。
如今,贞节牌坊已成为当地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