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旺庄放牛沟的故事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延凯

  牛旺庄位于济南市东郊,北邻胶济铁路,正南面是群山丘陵。牛旺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末明初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生活。据考证,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村庄。
  对于原牛旺庄南的放牛沟,70岁以上的老人都还记忆犹新,它位于大山坡和原小山坡中间。大山坡是现齐鲁软件园东面的山。近几年经高新区修建,绿化,现已成为广大居民,居住休闲,健身锻炼的好去处,小山坡就是齐鲁软件园坐落的位置。两山中间有一条从牛旺庄南起到草山岭村止的一条沟,沟宽2米左右,只能单向行走一辆铁轮车,两边斜坡有5-6米高,成牛槽型(牛槽是原农户喂牛的槽子,形状为倒梯形)。再上边是层层梯田。梯田的埂子上长满很多能食用的野菜。如:苦菜子、麦耗、季菜、车辙子、木须菜、人情菜、青青菜、婆婆丁、扫竹菜、马生菜、蓬蓬菜、榴榴嘴、曲曲菜、灰菜等。
  据传说,放牛沟当时有三大功能,第一是村民种地、施肥,运庄稼的交通要道,第二是雨后泄洪作用,遇暴雨时,沟内水深能达1-1.5米,从远眺望就像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在飞腾,从南往北流入牛旺庄东沟,再向北直达小清河。雨后几天沟内流水不断,有时长达月余,因此沟两边斜坡上的杂草生长得比较旺盛,是放牛的好地方。故称谓放牛沟。
  听老人讲,很早以前,因牛旺村处于丘陵地带,没有水流,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很低,大部分农户养不起骡马,只能喂头牛耕种。一年有八九月耕牛是闲着的,为节约粮草,村民便十户、二十户自动地把耕牛集中起来,选一位责任心强,有养牛经验的人,去放牛沟放牛。放牛人从早上赶牛出去,中午不回家,带着干粮和水壶,在外就餐,傍晚回来,把牛赶到庄西水湾或东水湾,让牛喝水,沐浴完,再让各户把牛领回去,第二天在集中,天天如此。如遇阴雨天,放牛人头戴草帽,身披蓑衣(用草编的雨衣)手提牛棍,照常去放牛。目的是把牛养得肥壮,以备农忙季节使用。每年年底,每户给放牛人几袋粮食作为放牛人的报酬。
  放牛人早上把牛赶到放牛沟,边走牛边啃草,顺沟南下,中午时分便到沟的最南端,即草山岭的边界。牛经常偷吃草山岭村的庄稼。为此,草山岭人便在沟的最南端修了一个回民庙,庙前挂着牛头骨,还编了一个歌谣刻在石碑上:放牛放到最南头,见庙就要回头走,放牛超庙不回头,回家就要死头牛。当时还真起到了警示作用,自修此庙后,草山岭村的庄稼就再没有损失过。    
  从放牛沟的传说中,我们不难想到,在封建社会里,中国农业生产是多么的落后,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从而使人们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