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阅读”完全还给孩子 
——专访励志成长小说大王、作家常新港
2014年07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常新港在现场绘声绘色地为孩子们讲故事。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7月17日,青岛出版社、海豚传媒、亚龙书城联合举办了励志成长大王常新港读者见面会。作为在国内儿童文学领域造诣颇高的作家,这是常新港首次来济宁,并和济宁小读者面对面交流阅读、写作心得。本报也独家专访到常新港,用他自己的经历来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些好的阅读建议。
  本报记者 汪泷
常新港简介:
  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空气是免费的》、《毛玻璃城》、《陈土的六根头发》、《猪,你快乐》、《老鼠米来》、《伤花落地》、《懂艺术的牛》,小说集《麻雀不唱》、《十八场青春雨》等60余部作品。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第六届、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庄重文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台湾“好书大家读”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好书”奖等多种奖项,并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译至韩国、日本等国家出版。

带孩子融入社会走进自然
  记 者:您有孩子吗?您是如何教育他的? 
  常新港:我有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现在在悉尼大学读研究生。关于女儿的学习,我从没让她参加过任何学习班,也从没有问过跟学习有关的事儿。直到她高考前一天在屋里复习,我还推开屋门告诉她,闺女快来,现在电视上正演你爱看的节目呢。所以孩子她妈始终说我不着调。 
  但这么些年,我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带着女儿玩,而且我也觉得自己这个角色完成的不错,所以女儿总对外人说我有许多优点。
  记 者:那么您觉得现在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什么? 
  常新港:缺失的东西太多了。最主要的,我认为一个是缺少与社会的沟通。你看外国的孩子从小就经常跟着家长出去,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而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整个过程几乎没有踏入过社会,等到20多岁了还要从头认识社会。 
  另一个就是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组织,一共5个家庭去爬山。驱车到了目的地,我们大人兴奋地各种全副武装,再一看孩子们,都抱着手机带着耳机,一个个也不抬头,小手一挥说“你们去爬吧”。现在孩子们足不出户的通过电脑、网络可以知晓一切,但也恰恰也是最可怕的。 

不要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记 者:现在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家里也不缺书,可他们看书却很少,好的阅读习惯该如何养成?
  常新港:现在的图书太多太繁杂,确实需要家长、老师的一些引导。但这种引导不能过,不能把孩子的阅读兴趣扼杀在摇篮里。
  我女儿小时候喜欢看《机器猫》,我拿过来一看一整页就一个大脸,旁边一个“啊!”字,根本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孩子看了却笑得很开心。这说明什么?说明大人不要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有些画面大人是看不懂的。 
  所以孩子爱看这些漫画也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图书会有自己的判断,自然会慢慢地向那些文学著作靠拢。 
  记 者:现在孩子看书,有时看上几页就不看了,根本坐不住,面对这类情况该怎么办? 
  常新港: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是作家写的不够好,怨不得孩子。什么是一本常读的书?这本书不一定能让你在最快的时间里读完,而是你10岁的时候喜欢读,到你90岁的时候拿出来,依然喜欢读,依然觉得是一本好书。所以家长们尽量不要给孩子制定阅读目标,多长时间看完一本书,那只能是泛泛而读,知道一个大概的意思,却没能做到精读、深读,最终只起到了一个作用——“猎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