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员帮助旅客将孩子送上火车。
一到暑假,小“候鸟”们就乘火车奔赴南方和父母团聚。
车上突然有孩子被热水烫伤,列车员闻讯赶忙来送药。
文/片 本报记者 沈振
“候鸟”一词本来指那些在夏末秋初时由繁殖地南迁到度冬地,在春天时由度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的鸟类,而近年来,“候鸟”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意思,那些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地打工,每年暑期由家人送到父母身边过暑假,开学时再返乡上学的孩子,也被形象地比作“候鸟”。很多小“候鸟”一年当中也许只有暑期才能和父母呆在一起这么长时间,或许等待放假是他们最盼望的事情,搭上开往团聚的列车是他们最享受的一次旅行。
K1281次列车由济南站始发,终到深圳东,平时上座率并不高,但每到暑期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因为列车经过菏泽、商丘、亳州、阜阳这几个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几乎趟趟都超员,成为留守儿童的专列。在最多的时候,一列车上有近400个儿童,因此K1281次列车也被车上的工作人员称为流动的“幼儿园。”
7月16日,记者跟随列车工作人员踏上这列孩子们心中驶向父母的K1281次列车,感受“候鸟”南飞时车上那种期望。
一位妇女用绳拴着7个孩子,跟葫芦娃似的
餐车服务员曹晓琳平时出车除了帮着厨师准备乘客盒饭外,就是给为数不多的来餐车吃饭的乘客准备套餐。虽然很忙,但一般都不至于让她晕头转向。而7月4号那次出车,餐车的情况可把曹晓琳给震住了,“4号那趟车上的人,比现在多多了,餐车里基本都是孩子,跟幼儿园下课了一样,到处是孩子的哭闹声。”
曹晓琳告诉记者,4号那次出车从济南站出来虽然没有像现在这么挤,但当列车进入菏泽站时,蜂拥而入的孩子一下子把K1281给挤满了。“到处都是孩子,你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有哭的,有笑的,还有大声叫的,反正当时我的脑袋都快被吵蒙了。”夜里,一位40来岁的男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子当时一人带了三个孩子,“一个大男人带了三个孩子急得满头大汗,根本顾不过来,孩子还又哭又闹的。”曹晓琳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指出当时男子所在的位置。最后,曹晓琳和餐车的同事一起帮着他哄孩子,才让他缓过劲来。
说起4号那次出车,副车长薛明说起一件可能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场景:当时列车从亳州站开出不久,薛明正在车厢里巡视,13号车厢一位中年妇女用细麻绳绑着7个孩子的手腕,这车厢的眼光都集中在这位中年妇女身上。“可能发现所有人都在看她,她自己当时也非常紧张。”经过询问,薛明得知,7个孩子中有2个是她自己的,其他孩子的父母也都在深圳打工,她趁暑假回来带自己的孩子,结果家里在深圳打工的亲戚都让她帮着带过去。“一位妇女带7个孩子,还用绳拴着手腕,跟葫芦娃似的,这场景我估计一辈子都忘不了。”
暑运高峰期,列车就是流动的“幼儿园”
下午3点半,列车到达菏泽站后,车上放假的大学生都已下得差不多了。站台上的学生还在慢慢悠悠地出站时,从地下通道涌上来的乘客,迅速将还没来得及空旷的站台再次挤满。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成年人手里都至少领着一个孩子,他们在车门前挤成一团,急切地想上车,车门旁的乘务员一遍又一遍地喊:“请排好队,别挤着孩子。”
在车开到山东的最后一站曹县站,这样的场景再一次重演,甚至更厉害。车长高磊告诉记者,这次上的孩子比上次少多了,4号那天他们统计了一下,车上最多时有400多个孩子。“一到暑运高峰期,整个K1281就是一个流动的幼儿园。”高磊形象地比喻道。
当车驶离曹县站后,记者在9号卧铺车上认识了第一次送外孙到深圳和父母团聚的陆先生。陆先生今年62岁,是第一次坐车去深圳。“我要不是送他去,我也懒得跑那么远。”说着陆先生转身看了一眼一直趴在车窗上往外看的小外孙。谈话中,陆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四个孩子都在深圳上班,这个外孙是大女儿的,孩子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上学,一年见爸妈不超过3次,“暑假是能呆在一起最长的时间了。”
谈话中,陆先生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都是女儿打来的。女儿关心他有没有上车,有没有安顿好。而在一旁的外孙则一直安静地看着车窗外,时不时回过头来问,“咱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到深圳”,然后又安静地看着窗外,不多说一句话。“孩子一直以来都不爱说话,没事时都非常安静。”
像陆先生这样经济状况好点的,一般都会选择坐卧铺去深圳,然而大部分送孩子去深圳的人还是选择坐硬座。在11号车厢的邵女士带着儿子和嫂子家的一个小孙子、一个小孙女,去深圳和家人团聚。邵女士的儿子叫国权,今年11岁,上4年级;嫂子孙子和孙女都是第一次去深圳。
邵女士的丈夫在深圳打工已经15年了,每年都很少回家。以前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带他住在深圳,但长大上学后就又送回曹县老家了。“这几年都没带他去过深圳,今年暑假就想着带他去看看,见见世面。”在和邵女士的谈话过程中,国权让妈妈给他买了一副扑克牌,和自己的小侄女玩了起来。而一旁的小侄子则不愿意和他们一起打牌,时不时还像个小大人一样,教育着自己的妹妹。相比国权一直把笑容挂在脸上,他的小侄子则一直把脸贴在玻璃上,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着车外。
孩子意外被烫伤,列车员乘客贴心帮助
列车离开阜阳站后不久,一位满脸汗珠的母亲匆忙来到餐车说,自己的孩子在15车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需要帮助,列车员随即带她去列车广播室拿药。广播员李馨在列车上除了负责一般的广播外,还负责在车上处理类似烫伤这种突发伤害事件。
李馨在听到有孩子被烫伤后,立刻背着医药箱和孩子的母亲赶到15车。在赶往15车的路上,一位退休多年的医务工作者听到这事,也急忙赶了过来。在看到孩子的腿被烫得红了一片后,好心乘客立刻拿出风油精让孩子的妈妈给孩子轻轻地涂抹上,又告诫孩子的母亲一些注意事项,让她千万注意孩子的安全。觉得自己做的事不值得一提,这位好心的乘客一直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这点事不值一提,谁出门在外没有一点麻烦事呢,能帮就伸把手呗。”
孩子的母亲叫王素琴,和丈夫两个人在深圳工作3年多了,孩子一直在家里跟着老人,今年暑假特意将孩子接到深圳过一段时间。“都怪我不好,没看好孩子。”王素琴一直在责怪自己的粗心大意。
李馨说,最近车上的孩子特别多,时不时就会出现各种小意外,“我这医药箱备着的药比以前多了很多,就怕孩子不老实出点什么意外。”但有时孩子的家长还是比较粗心,一些调皮点的孩子经常在车上磕着碰着。
列车长高磊表示,因为最近车上孩子特别多,他每次出车前都会要求列车员在车上一定要十分小心,“我们最近出车都会在广播上提醒孩子家长注意孩子安全,我们巡视车厢的频次也增加了很多,但还是有些家长粗心大意。”
列车行驶到河南潢川站后,上车的孩子比前几站少了很多,车上孩子的欢闹声因为入夜也少了很多,孩子们开始入睡,列车则离深圳越来越近,或许在睡梦中,这些小“候鸟”已经梦到了和自己父母团聚的场景……
孩子的安全 一刻都不能大意
每年一到暑期,各种类型的的儿童安全事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每年都非常严峻。
这次记者跟随K1281次列车采访去南方跟父母团聚的小“候鸟”,然而在车上记者看到,即使父母在身边,车上孩子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K1281次列车经过的地区人口密集,客流量非常大,车上非常拥挤,但一些孩子还是在车上来回跑动打闹。
记者多次在车厢连接处看到一些家长让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独自去接热水、端泡面,如果车身一晃动,很容易被热水烫伤。而一些家长对此却不以为意,甚至对好心人的提醒很是反感。车上一位旅客的孩子被烫伤,车厢内的其他旅客一点也没有表现出警觉,独自去打热水的孩子穿来穿去,这些都说明许多家长在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方面,意识非常淡薄,甚至是不负责任。
这也从侧面解释,为何每年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是暑期安全问题频出。当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孩子都是如此不上心,其他外部条件再完善,也解决不了孩子的安全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