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开向深海“产学研”一起给力
“海洋工程国际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2014年07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8日,“海洋工程国际论坛”在西海岸新区举行。论坛邀请了两院院士、外国专家以及全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130余人,共论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行业挑战,并对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 殷萍
海工装备“巨型航母”开出新区
  西海岸新区定位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作为保障基地,自然少不了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支撑。记者从青岛市黄岛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了解到,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海洋特色园区,是国家商务部、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未来,园区将建设成为我国船舶海工装备的巨型航母,将对为我国深远海开发、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装备保障。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海洋工程创新基地,基地的建设需要有国家级的平台作为支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肖文生说,新区的批复,正是为海洋工程与科技创新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目前,海洋工程基础已经打牢,会为新区海洋经济建设起到支持推动作用。创新科技的研发将为企业相关带来新产品,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深远海开发,需复制好的经验
  据了解,本次论坛采取“1+3”模式,即一个主题论坛、三个分论坛。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海洋油气装备”、“海洋船舶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院士围绕“海洋钻采平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做了发言。他表示,西海岸新区的港湾、海岸线、水深都很好,西海岸新区发展海洋功能的条件独天独厚的。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艺协会秘书长杨双全认为,目前,深远海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中海油有一个目标,2020年将在南海建成‘深海大庆’,需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撑。”杨双全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在陆地上的开发技术研发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现在的关键是,对过去的成功与不成功进行总结,将好的做法复制到海工产业。”
  杨双全表示,现阶段高校的任务是进行前期研究,海工项目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根据深远海开发的需要,提供科研和人才的支撑。
研发水下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关于“海洋船舶装备”的分论坛上,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教授孙东昌做了题为“海洋工程研发基地的建设”的报告。孙东昌将海洋工程研发基地比喻成美国的好莱坞,大家可以都来基地,进行新技术的实验。“基地的建设对科技的创新有重要作用,各种综合性实验、新概念的提出,比如大规模水下钻机,就需要基地作为支撑。”孙东昌说。
  孙东昌认为,水下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比如潜水员在水下进行焊锌块的操作,风浪大、能见度低、用时长而且存在很大风险,这类海洋施工就可以交给水下机器人。”
  孙东昌说,在第四轮全球工业浪潮中,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各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与国外技术保持了同步。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涉及信息、仿生、自动化等多学科,必须有基地的支撑才能完成。“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将实现新突破,未来创造新学科、新产业。”孙东昌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