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2014年07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公共安全风险
应有多重化解

  伏暑时节,高温暴雨,“人困马乏”,也进入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的“多事之夏”。有人说,我们现在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员流动更快、聚集更多,技术发展也让隐患“水涨船高”。
  公众焦虑和期望并存的矛盾心情,可以理解,更应尊重。这也意味着,面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安全问题,我们绝不应束手无策。近期的这些安全事故——公交车因纵火燃烧,小货车非法改装运输乙醇,说到底,都是“人祸”。只要是人为造成,就能以更细致、更全面的方法“人为消除”,这是基本法则。
  公共安全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政府无疑是第一提供者、第一责任人。事实上,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理念,也正不断付诸行动。对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而言,提高违法成本,加强打击和监管力度,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依然任重道远。
  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那么每个人也都应该成为安全的守护者。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同样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无论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时刻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努力将身边的公共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把公共安全隐患化于无形。(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吕晓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