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整形热”背后有隐忧
韩流影响了价值取向;迫于生存压力“内外兼修”
2014年07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于飞
实习生 贾晓艺

  准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为何热衷整形?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是模仿韩国偶像而选择的整形方案,韩流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最终反映到了实际行动中。同时,因为生存压力增大,不管准大学生还是大学毕业生,都为就业担心。目前不少岗位的招聘简章上都有形象气质佳的要求,这些外貌上的要求让学生们明白,要“内外兼修”才有前途,所以早早就开始了整形之旅。
受韩流影响,不少学生认可整形价值观
  不少高中生心目中的偶像都是韩国的帅哥靓女,他们也都知道这些明星的脸是经过多次整形手术做出来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韩星的追捧。他们甚至研究偶像的脸是如何做出来的,然后模仿韩星的整形方案,亲自试一试。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汪霏霏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中韩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流自然日渐频繁。青少年处于价值观的养成期,对外来文化容易接受。而且相比枯燥的传统文化,韩国的影视作品更具活力和感召力,容易吸引到青少年的注意力。青少年青睐韩国的影视作品,也自然会受到影视作品里价值取向的影响,整形对韩星来说司空见惯,青少年自然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价值观,进而付诸行动。
  知名文化学者王才路说,韩流入侵中国,青少年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中国青少年学习负担重,平时的课堂又枯燥乏味,当他们看到韩剧中的人物,生活如此温馨美好时,就会心生向往,在韩剧中寻求解脱,因而比较容易受到韩流影响。
整个社会对外形的要求提高
  最近几年,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服务业)的发展很快,从而在无形中带火了整形业。记者从烟台市统计局获悉,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各类企业第一产业实有1815户,同比增长13.72%;第二产业实有28836户,同比增长8.35%,第三产业实有58641户,同比增长19.93%。第三产业数量最多,增长最迅速,到目前为止,全烟台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达150多万人。
  服务业的工作模式是人对人服务,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服务业对从业者的外形要求就逐渐提高了。
  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认为,这样一些社会现实反馈到家长和学生眼里,就会让他们觉得,在生存压力大增的情况下,除了内在的修养,外形气质也是职场致胜的法宝,因此准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便早早开始“修炼”外表。在交友和恋爱中,外貌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发展,“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相亲也就成了年轻人选择伴侣的重要方式之一,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最先呈现给对方的就是外形和气质,因此外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在对一个人做评价和判定时,都将外貌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社会观念的熏陶下,学生和家长都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不得不顺从社会的这种普遍价值观,去改善外形,以获得社会的肯定。
记者调查: 众多招聘启事 提出外貌要求
  记者查询烟台当地以及外地多家大学的校园网发现,其中的招聘信息中有很多都对应聘者提出了外貌上的要求。
  鲁东大学5月份一场招聘会上,4家企业的50个岗位中,有9个对应聘者的外貌提出了要求。在鲁东大学另一场招聘会上,60多个岗位中有7个要求有良好的外貌形象。
  在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等多家外地大学的校内招聘中,也随处可见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等要求。在山东大学的企业实习岗位招聘中,15家企业提供的85个岗位中,有17个对应聘者的外貌有明显要求。
学者观点: 关键要培养 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整形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外来文化的入侵。青少年受外来文化影响,逐渐接受了整形的价值观。对此,有学者认为,无需太紧张,等青少年对本土文化有了归属感和自信,影响就会不复存在。
  知名文化学者王才路介绍,“韩流”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王才路认为,对韩流的追求,是青少年追求自我的一种形式,值得肯定。但青少年并不知道,过于唯美的韩剧已经偏离了实际生活,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建议家长在孩子的青春期多做正面引导。
  “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确实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成年人思想比较成熟,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从本土文化中得到归属感。但青少年处于价值观的养成期,会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不过我们也不必太紧张,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汪霏霏说,青少年的价值观会随着生活节奏而重塑,会逐渐从本土文化中获得归属感,那时他们就不会再因为韩国偶像而去做整形了。所以,如果想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
  长期关注文化现象的山东大学教授唐锡光认为,学生做整形,不能太苛责,因为这是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为了适应社会而做出的选择,希望能给予学生宽容和理解,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也只能从社会风气的改善入手。
  本报记者 于飞 实习生 贾晓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