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不幸和专家的前沿理论频频引发听众共鸣
数度落泪折射心灵震撼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童小军(左一)的讲座结束后,老师们又围着她追问。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本报济南7月28日讯(记者 郑雷 张红光 李飞 实习生 付晓晓 董兴生) 28日上午,本报“有爱不孤单——培训乡村教师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现场,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心理学专家张文新教授播放了一组留守儿童的照片,其中一张,一名小女孩穿着破棉袄蹲在门口给妹妹喂饭。看到这儿,来自济南天桥区实验小学的周欣淑刷地流下泪来。
  当天的三场培训中,流泪的不只周欣淑一个人。
  “看到这些留守儿童的照片,听着他们的故事,真的很心疼。”来自济南的吕女士,带着上六年级的孩子来听讲座。她也忍不住湿了眼眶,一把把孩子揽在怀里。
  28日下午,在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审庭法官于莉讲述涉及未成年人的办案经历时,一些参加培训的教师也数次落泪。
  “于法官讲述的案例和他们采取的执法措施,让我们很感动,其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也让我们很受用。”聊城市阳谷县金斗营乡中心小学老师王景华说。
  王景华提到的故事是,一名高中生男孩是留守儿童,被朋友叫去打群架,尽管他很纠结,但怕“丢面子”还是去了,结果站上了被告席。在关押6个月后,这名男孩被判了缓刑。缓刑期间,于莉经常和他打电话、写信,交流生活和心理状况。最终,这名男孩走出阴影,考上了大学。
  王景华说,她没想到法官会如此为留守儿童着想。作为老师,她也反思:“以后应该对犯错的学生更宽容一些,多跟家长沟通,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引导。”
  在28日的三场讲座中,参与培训的40名乡村教师认真做笔记,在互动环节中,更是踊跃提问,把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一抛给专家,请专家支招。为此,每场讲座专家都延长了时间,而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
  “留守儿童并非一定是问题儿童,他们需要关爱,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爱,怎么去爱?”第一场讲座中,2014年央视“最美乡村教师”候选人、聊城市育红小学老师许晨提完一个问题后,又抓住机会向主讲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文新再提了一个问题。
  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在一口气作了两个小时的讲座后,近20名老师又围到讲台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和她交流了20多分钟,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八里中心小学的校长甚至追到报告厅门外,争取和童小军教授交流的机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