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万里行走到敦煌
王志对话樊锦诗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6日,本报等媒体参与的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来到世界文化宝库敦煌。在丝绸之路上重要站点敦煌,车队通关文牒成功盖章,王志相隔十年再次对话樊锦诗,听这位把一生都献给敦煌的学者讲述她对敦煌文物保护的期待。
  本报记者 霍晓蕙    

“丝绸之路万里行”
走出甘肃

  大型人文历史体验全媒体采访团7月19日从西安出发,经过宝鸡、天水、兰州、张掖、嘉峪关,来到了国内段的第7站敦煌,并举行了通关文牒盖章活动,至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行程宣告完成。当日,活动在敦煌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莫高窟“九层楼”前举行,敦煌高温39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们都“全副武装”,帽子纱巾太阳镜将浑身裹得严严实实。此地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50倍,也正是这样的天气情况,当地才能保留各个朝代的大量文物、壁画。现场,中共敦煌市委副书记、市长贾泰斌接过凿空西域第一人、古丝绸之路使者张骞的第67代孙张利军呈上的“通关文牒”,并盖印签名。随后,采访团里年纪最大的记者、行者和学者、书法家肖云儒老师挥毫泼墨,写下了“丝路巨龙,敦煌点睛”八个意味深远的大字,并当场赠送给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接受了礼物,这标志着“丝绸之路万里行”在敦煌一站的行程,圆满完成。 
敦煌保护
依靠高科技

  十年前,王志是央视著名栏目《面对面》的主持人,樊锦诗当时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相隔十年再见面,王志说:樊先生(尊称)您一点儿都没变;樊锦诗说:当时接受完你的采访,没想到影响力那么大,国内国外的许多人都提起过那次采访。
  十年之后,樊锦诗面对王志,娓娓谈起了敦煌文物保护:“许多人来到我这里,都惊讶地说,没想到你这里全部采用顶尖科技来管理,我说,为什么不呢?洞窟就那么大,可以容纳的人也就那么多,而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到洞窟看看,我们怎么办呢?只有用高科技的方式,为前来参观的观众们多一些其他途径的选择,大家可以用更多的窗口,来看到他想看到的内容,这相对于完全在洞窟内听导游讲解,可以减少游客们留在洞窟里的时间,延长洞窟使用寿命。”
  樊锦诗举了一个例子:2008年时,我们去北京,复原像、复原壁画整整拉了五车皮,但现在数字敦煌开始实施后,我带几张光碟就可以了。对于莫高窟以后的发展,她说,以后,我们将会有更加个性化的体验,比如说舞蹈演员来看舞蹈壁画,可以看比洞窟内更加清晰逼真的壁画;编剧、作家们想来看故事,可以看我们拍出来的故事类壁画;孩子们喜欢看动画,我们会把壁画里的人物设计成动画片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