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败火的冰棍儿”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世镕
  回想六七十年前,泉城济南的炎炎夏日,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祛暑的家用电器,不过当时人们消夏的方法也不少。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济南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七十多年前,济南还没有自来水,人们靠泉水、井水、河水生活。当时,我家住在魏家庄民康里,远离泉,也远离河,幸好有专门送水的按时上门服务。送水的有担挑的,有用水车的。用户先买水牌,事先说好一次送多少水要几个水牌。总的说来,家家户户不缺水用。人们过夏天尽可多洗洗澡凉爽凉爽;随意用水泡些瓜果梨桃,“拔凉”了吃。
  庭院里有泉有井的人家,过夏天就更方便。济南城里不少人家的井口下边,在人手够到的位置,设有一层用来“拔凉”餐饮的台阶,随吃随取,同时可以冷藏些待用的食物。
  老济南的冷食和时令饮料,也给人们带来诸多口福和凉意。大众化的消夏饮料,有冰镇酸梅汤、汽水等。酸梅汤是济南人的传统饮料,一到夏天,大人小孩都爱用山楂片和白糖或糖精沏水喝,讲究点的加上酸梅,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酸梅汤。济南人最早饮用的汽水来自外地,像青岛的崂山汽水。1939年,济南旧城芙蓉街中段路东,由天津资本家创办了一家济东汽水厂,属于手工业生产方式,但操作严格,产品味正气足,很受顾客欢迎。后来,商埠经三路小纬二路北首路东,又开了一家尹氏汽水厂,它的二氧化碳充气、自动灌瓶等装置,在当时都算是新式的了。
  老济南的冷食名店,除了大观园、新市场、劝业场的几家外,有经二路纬三路的第一楼、纬四路的三六九等老字号。至于冰镇冷饮的方式方法,人们则因地制宜,家里有井的,用刚打来的很凉的井水泡上成瓶的饮料;泉畔的人家或店铺,则习惯就近利用那喷涌的泉水冰镇冷饮,俗称拔凉。自来水普及后,也有用自来水为冷食和饮料拔凉的。
  在济南有人造冰以前,还时兴过购买成块的天然冰,同冷食一起放在老式冰箱里。趁严冬天寒地冻的时候,由卖冰的专业户割取大明湖的冰块,运至地窖储藏,待夏日到来出售。当时,这种冰窖还衍生了一种卖冻冻的行业。有的小贩利用冰窖的下脚料碎冰,充作儿童的便宜冷食,沿街叫卖:“谁要冻冻,拔凉解渴的冻冻”。
  老济南最流行的冷食,是满街叫卖的“败火的冰棍儿”。据记载,济南以机械制法生产冰棍,始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当时的冰棍只有圆柱形一种,味道单调,几年之后才有了扁长形冰棍。后来,逐渐出现水果冰棍、小豆冰棍、牛奶冰棍、巧克力冰棍;双色冰棍、三色冰棍等等。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又随着外来的影响改称冰棍为冰糕,冰糕的花样越来越多。
  济南最早的冰激凌,仅见于个别的西餐馆里。当时是用手摇冰激凌机制作的。之后,济南仿制成功手摇冰激凌机,不少冷食店以及家庭购置都能自制冰激凌了。进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市场上不但冰激凌多种多样,还能买到圆锥形纸壳和可食用江米壳包装的便携式冰激凌。此外,老济南的夏令冷食流行过刨冰。它现吃现刨,把盛刨冰的盘子放在手摇刨冰机下。机器旋转把冰刨成碎渣,浇上红红绿绿的果汁,真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冷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