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哺饵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华兴

  哺饵是我家乡招远西部家庭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在我的家乡,制作和食用哺饵是一代代一户户传承下来的习俗。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富裕家庭,还是吃糠咽菜的贫寒人家,各自都有绝活把哺饵制成美食,供全家老少食用和享受。
  哺饵取材广泛,制作简单。主要是由面粉、玉米粉或豆面粉加适量的水,和上其他食料,上锅蒸熟即成。具体讲,可分为以下几种:粗粮类哺饵,如把地瓜或土豆,用礤床礤成丝,再用水拌上玉米粉蒸熟的薯类哺饵;花叶类哺饵,是用刺槐花、扫帚花或榆树叶等拌和了面粉或地瓜面做成的;野菜类哺饵,是用野菜拌和了豆粉或豆泊粉制成的,如苦菜子豆面哺饵、荠菜豆泊粉哺饵。
  哺饵的味道也各不相同。有些哺饵味道鲜美,特别是用地瓜面拌和榆树钱蒸出的榆钱哺饵,甜丝丝的,香滑爽口。有些却很苦涩,如苦菜子豆面哺饵,但它能果腹,在糠菜半年粮的日子里,也不失为一种有营养的美食。
  食用哺饵,不仅可以果腹,还具有节日象征的意义。冬日里,雪花漫天,冰封大地,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冰融雪消,春回大地。这时荠菜等野菜钻出地面,家乡人会首先把它们挖回家,于出九那天,蒸上一锅野菜哺饵,供全家食用,名曰“出九纳青”,象征日子如幼苗一样蒸蒸日上。清明节前后,榆钱长成,能上树的姑娘小伙子争相爬到树上,摘下榆钱,和上地瓜面粉,做成榆钱哺饵,取名“争钱”,意为一年当中,财源亨通。食用槐花哺饵,取其谐音,是希望生儿育女,家族繁盛,子孙满堂。当然,还有一些说法,都是根据不同季节可取的食材,加以想象,赋予美好的愿景。
  吃哺饵要配以汤菜。过去,穷苦人家吃哺饵时,也只能弄一些盐水,再加上几片青菜或野菜叶子。富裕人家有时配以白菜猪肉汤。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佐哺饵的材料也越变越高级了。配的汤菜,不管味道、材料都可以称得上上等的。什么三鲜汤、鸡蛋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地瓜哺饵配上鲜鱼丸子汤,再好的大米饭恐怕也比不上,让你吃着这碗,还惦记着下一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