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 本报记者 刘振
     1988年是那种十分微妙的年份,有时它是80年代的尾巴,有时它又作为90年代的序曲。记不清从哪天起,在这个不尴不尬的年份出生的人,慢慢被冠以80末的称谓。有人说80末是承前启后的,既有80后的沉稳和谨慎,也有90后的张扬和不羁,谁知道呢。我无从知道1988年流行什么歌曲,抑或发生了哪些惊世要闻,放在今天看来,同我的人生轨迹有所纠葛的,只有那一年的元旦,一份叫做齐鲁晚报的省级晚报创刊了。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尚存的年代,在崔健几乎失声的沙哑嗓子里:“瞧你丫那德行怎么变成了这样儿了,前几年你穷的时候还挺有理想的”,媒体人准确的说应该是有棱角的纸媒人,迎来了几乎最好的年代,锐气藏在身,才气浮纸面,欲凭一笔之力厘清社会之不公,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记忆里的1998年夏天,是属于法国宠儿齐达内的,因为世界杯,足球情愫开始在每个男孩心中发酵,独家且鲜活的体坛资讯抓获了众多阅读人群,那会儿的齐鲁晚报在校园里开始愈发风靡,教室后排的男生桌洞里总有那么几张晚报,打发了无聊的课业时光,填充了学生时代的生涩回忆。
  印象里的2008年,最深刻的不是北京奥运带来的国家荣誉感,而是汶川地震留下的民族伤痛。灾难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脆弱。那些震动我心的日日夜夜里,齐鲁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踏上了灾区土地,废墟中传回的每一丁点消息,成为大家每天最大的企盼。
  2010年则是个更特殊的年代,齐鲁报系慢慢多点开花,这一年的7月29日,今日德州创刊了,“本土,主流,服务,担当”是宗旨,是理想,也是一份情怀。两年后的3月份,大学毕业的我成了今日德州的一份子,用纸笔感知这座听城市的呼吸,内心深处却永怀着对这份职业的敬畏感。2014年的7月29日,是今日德州四周岁的生日,我与晚报共同成长,感触太重,文字太轻。只愿意各位读者朋友一切安好,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