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晚报不得不说的故事”收获情意拳拳
谢谢您给我们的爱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日,本报“铁杆儿读者”齐聚编辑部,畅谈与晚报不得不说的故事。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本报7月28日讯(记者 李榕) 在齐鲁晚报·今日德州创刊四周年之际,本报启动的“我和晚报不得不说的故事”主题活动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为答谢多年来订阅晚报的读者,本报又征集10名“铁杆儿”代表于7月20日欢聚一堂,与编辑记者共叙编读友情。
  家住中建华府的许庆荣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自己又经营了一个茶庄,顺便看着外孙。他告诉记者,自己从齐鲁晚报创刊就一直订阅,从2000年开始,他买来牛皮纸、胶水、粗线等收集每一期的晚报装订成册,基本上是一周一本,一个月四本。“最初订阅齐鲁晚报是因为里面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内外及全省的大事,后来随着地方版今日德州的推出,我对这份报纸就更加依赖了。花五毛钱,既可知晓国内外大事、省内各地市最新消息,还能把发生在德州当地的事一并了解了,在德州像这样的报纸还真不好找。”许老先生说。
  毕业的日子里,陪伴刘方振时间最长的还是齐鲁晚报。从初三学校旁边的报亭到回家的公交车上,从高中放学路上到德州学院的图书馆,地点虽然在更换,但他手里的报纸从来没换过。“很少有学生像我这样,从初中开始看齐鲁晚报一直看到现在的,我真是个‘老’读者了。”在刘方振写给本报的祝福语中,他说:“州城大地一纸风行,油墨飘香。都市报道四年耕耘,铅字吐兰。”
  在7月20日的“铁杆儿读者”座谈会上,10位“铁杆儿读者”代表顶着高温来到报社,建言献策、与编辑记者共叙编读友情。当60岁的赵士华小心翼翼地展开珍藏十三年整的“齐鲁晚报健康导刊珍藏版”;当81岁的徐渭为记者展示他为本报制作的“贺齐鲁晚报今日德州四周年”珍贵剪报;当郜洪生从随身携带的两个大皮箱里将一本本剪报摞起来……大家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被激励。
  截至活动结束,本报共收到百余封读者的来信。他们中有李晓云等热心读者从县里赶到报社亲自送来的信件;有“铁杆儿读者”赵永顺满心激动,写下“十年风雨见真情,让爱与我们同在”的温馨话语;更有张新生等读者抱着自己的晚报藏品,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会聚一堂。
26余载,从青丝读到白发
  1988年与齐鲁晚报结缘,到现在已经有26个年头,26年从青丝读到白发,始终不减的是对齐鲁晚报的喜爱与支持。7月20日,家住禹城的李洪来冒着近37度的高温赶到德州参加“铁杆儿读者”的座谈会。
  今年73岁的李洪来已经读了26年晚报,可以说见证了晚报的诞生和成长。他告诉记者,“接触晚报还要感谢邮局的一位同志,是他介绍给我的,我就自己订了一份,每天读晚报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从4分钱一份报纸到5毛钱一份,26年间从不曾间断。
  6年前,李洪来还为齐鲁晚报创刊20周年作了一首长诗,诗中写道:“好一个大众品牌,好一份齐鲁晚报,上负国家之重任,下系民众之需要,外撷异域之花絮,内集九州之瑰宝,融进齐鲁山和水,绘出山东新面貌。跻身行业前三名,喜为我省添荣耀。”
  4年前,齐鲁晚报·今日德州创刊,李洪来读到了更多身边的新闻,他说:“今日德州的创刊又给齐鲁晚报增添了色彩,报道大家身边发生的可歌可赞、可讲可看的动人事例,让我们德州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洪来说,看报时一般先看标题,再看重点新闻,然后是文体类、广告,最后再看“青未了”,有时会把青未了剪下来,找时间细细看。“到现在,我已经剪报30多本了,还给它们取了名字,叫‘集锦’。”
  “从前有句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看晚报不光知天下事,还有最具新闻性的新闻,真是让我们这些人比秀才还秀才。”李洪来说。   本报记者 张延宁
我和老伴 一起读报
  66岁的李爱民已经看了十多年的齐鲁晚报,其中的健康专刊是她关注最多的。
  “自从老伴生病,我就开始关注健康了。齐鲁晚报的健康专刊是我关注最多的。”李爱民说,自己的老伴是齐鲁晚报的铁杆儿读者,自己是受老伴的影响才开始读齐鲁晚报的。“我老伴参军23年,受了工伤行动不方便,因为无法出门,读报就成了他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李爱民说。
  报纸上的信息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每一桩每一件都给李爱民以及老伴带来极大的乐趣。“因为老伴行动不便,不能出门,所以看报纸时就喜欢跟我讨论,我们就一个新闻能讨论很久,如果双方意见不统一,产生争议,我们就会再仔细研究。”李爱民说,齐鲁晚报是老伴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窗口。
      本报记者 张延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