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教尚文,仁孝传家
——安丘曹氏的家族信仰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安丘曹氏一世祖曹德的墓址所在地如今已成为一块玉米地。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曹德或许不会想到,自明代洪武初期因菏泽水患移居安丘,他的这个农耕之家,将迎来科举世家大族的美誉。
  从第一个贡生,到“一门八进士”,明清两代,安丘曹氏共举族人之力,让后人用天分和勤奋,通过科举考试,为整个家族赢得荣光。仁孝、济世,成功突围的曹氏后人,又以品德赢得尊重,并最终树起安丘曹氏的世家风范。
  时代更替,世事变迁,安丘曹氏后人的生活轨迹,亦随之起起伏伏。然而,强烈的家族意识,让安丘曹氏一族中总会有人在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守护世代相传的历史资料,捍卫曹氏世家的家风传统。
  正因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曹氏后人的言谈举止中,触摸到安丘曹氏家族的精神脉络。重教尚文,仁孝传家,这既是曹氏后人心中最为朴素的价值观,亦是安丘曹氏一脉相承的家族信仰。
  寻找自己的家族坐标
  这是一次属于曹生成自己的朝圣之旅。
  7月30日上午10点左右,在安丘市石堆(当地读音同“及”)镇大莲池村支书曹言丰以及村民曹文华和曹春木等人的指引下,42岁的退伍军人曹生成第一次站在了曹德墓原址面前。
  这里已然成为大莲池村北的一小块耕地,上面被雨打湿的玉米已长到一米多高。当站在地头上的曹春木等人,凭记忆指向曹德墓原址所在的方位时,曹生成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跪拜行礼。
  “先世家曹州(今菏泽市),洪武初奉牒迁安丘,占籍邑之连池里,是可纪之鼻祖云。”安丘曹氏的族谱,如此描述自己家族的由来。而曹德,正是安丘曹氏的一世祖。
  曹生成说,目前的安丘曹氏后人,散居于安丘及周边县市的近百个村落。“最远的,闯关东的时候去了东北。”他说,在长期的家族历史传承过程中,由于家庭不断迁徙及家谱资料缺失等原因,不少安丘曹氏的后人,已经无法准确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
  他也曾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在这个大家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逝,人际关系慢慢“原子化”的社会氛围中,曹生成越来越怀念自己小时候的家族记忆。“爷爷出远门的时候经常带着我,每当路上累了、渴了,总能在路过的村子里找到同属一个家族的曹姓人家,到家里喝杯茶水、聊聊天。”他说。
  于是,从1998年起,从安丘市新安街道刘家尧村走出来的曹生成,开始留意搜集安丘曹氏的资料,试图摸清这个庞大的世家坐标系,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点。
  在曹生成与曹德之间,毕竟已隔开了600余年的光阴,想尽快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刚开始很多老人很警惕”,曹生成笑着说,“文革”时期,家谱等老物件被列入“四旧”的范围,有些保存家族历史资料的后人因此被批斗。“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他们还是挺害怕的”,他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些人担心他是到家里重新调查的,因此即使家中存有家谱也不敢承认,更不敢拿出来给他看。
  在2003年转业到潍坊市公路局之前,曹生成只能利用从部队回家探亲的零散假期来做这些事情,进度异常缓慢。转业后,他的家谱搜集整理工作有了起色。工作地离家乡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充裕,在曹生成不厌其烦的解释和劝说下,终于不断有安丘曹氏后人拿出了家谱。而他应该感谢像曹承宽一样视家传为珍宝的人。
  78岁的大莲池村村民曹承宽,是曹德的第二十世孙。“文革”初期,如果不是他从大伯手中抢过来,族谱恐怕早已被付之一炬。
  在曹承宽眼里,大伯曹阶升是十足的“老学包”,“当时他60多岁了,特别喜欢看书,到处收集。”曹承宽说,“文革”之前,曹阶升家东边的一间曹氏祠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祠堂里供奉的安丘曹氏族谱被曹阶升抢救了出来。
  “从一世到当时村里88岁左右的老人全记在族谱上。”曹承宽说,“文革”开始后,曹阶升收集的各种书籍被要求必须烧掉,就当曹阶升要去烧族谱时,曹承宽抢了过来。
  “我也害怕啊”,曹承宽笑着说,“但更怕没了这个东西,曹家以后就糊涂了。”自那以后,曹承宽要到处给族谱找藏身的地方。“草垛、粮食囤,到处藏,五六天挪一次。”他说,给族谱挪地方的时候,既怕被外人看到,也怕被自己的孩子看到,一般都是在晚上村民休息了以后才敢出门。
  “文革”过后,人们谈及“破四旧”的次数越来越少,曹承宽这才逐渐放松警惕。十年担惊受怕的藏书经历,也让曹承宽感受到了这段经历的价值。“后来有些人来找我,说想找他们那一支的老人去祭拜。我把家谱请出来以后,一查就能找到。”他说。
  据曹生成介绍,曹承宽处的安丘曹氏族谱,为1933年第十二次续谱留下的石印版总谱。他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这次续谱共印刷33本,绝大部分已在“文革”期间被烧毁。“现在能凑完整的只有三本总谱了,其他的多是安丘曹氏的支谱。”曹生成说。
  曹生成多年的走访与寻找终于有了成果。2009年,曹生成根据搜集到的散落在安丘市不同村落的总谱资料,整理出了完整的安丘曹氏族谱。至此,他不仅能够描绘安丘曹氏世家坐标系的轮廓,也了解了自家所在支系的迁徙及发展过程。
  “我还想在大莲池村修建家祠和石碑”,7月30日拜访过曹德墓原址,曹生成和曹言丰等老家人商量,之后将进行第十三次续谱,以更好地传承家族历史。
读书一个都不能少
  走遍大莲池村的大街小巷,最干净的地方要数大莲池小学校园。小学对面是一家辅导班,7月30日上午,还在暑假期间的孩子们聚在这里,围在长桌前复习功课。
  重教尚文的安丘曹氏教育传统,仍然能在大莲池村找到细微的痕迹。
  “你要记住,我们安丘曹氏世家,一门曾出过八个进士。”59岁的曹文华,时常对小学三年级的孙女讲述安丘曹氏先祖在治学方面的成就。“希望给她讲了之后,她能以祖先为榜样,更努力地学习。”曹文华说。
  数百年前,安丘曹氏七世祖曹汝勤也对后人说过类似的话。据史料记载,曹汝勤常给孩子们讲解理学之术到夜半时分,并叮嘱后代勤勉治学,不要让家族名声受损。
  “曹氏家族中关于长辈对晚辈谆谆教导的事迹记载,俯拾皆是。”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者赵红卫说,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与浓郁亲情融为一体,因为其直接、频繁、易于实施等特点,对家族中子侄的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孙女也足以让曹文华感到自豪,自上学起,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好学无资者则助之”,除了不间断的砥砺,为应对整个家族参差不齐的经济状况,安丘曹氏家族还常举整个家族之力,保证每一个“好学”的后人享有读书的条件。安丘曹氏家族第一代科举进士的代表人物曹一凤,将这句话写入《宗说》,变为家训,足以看到这一家族对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曹一麟、曹一凤兄弟得以考中进士并确立了安丘曹氏科举世家的地位。同样因为对重教传统的坚持,曹申吉、曹贞吉兄弟才能在安丘曹氏族人经历明末清初的战火之后,于清朝初年以双进士的身份,照亮了安丘曹氏世家的复兴之路。
  “世家大族可以靠科举出仕确立其社会地位,但是科举世家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世家”,赵红卫说,安丘曹氏家族在家族渐趋鼎盛之后,在重视科举教育的同时,更重视家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尤其重视以传统诗文词创作为主的家学传承。
  历代曹氏家族成员对文章事业的重视,在清初涵养出了曹氏家族文学的昌盛时代。《四库全书》词别集一类于清词独收《珂雪词》一家,可见曹贞吉词作的影响力。《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诗词“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卓然近代作手”。晚清著名词学家陈廷焯也评价该词集,“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
  时至今日,“考上大学”虽然已代替“考中进士”,成为曹文华、曹永昌等村民对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但引领了明清两代家族鼎盛时期的“兄弟进士”,在安丘曹氏世家“一门八进士”中仍被后人提及最多,成为该家族的精神旗帜。
  当然,他们从不缺少可以反复对子孙讲述的现代榜样。“曹其昌是建国后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曹文华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之后又出现了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后人,“现在村里每年都能考上七八个大学生。”
坚持老人住东房屋
  以儒起家的世家家族,必伴之以儒家的礼仪规范,而“孝悌”就是这套礼仪规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于是,安丘曹氏世家的教育重点,并不止于治学,亦在于仁孝。
  “不论是躬身侍亲还是远游思亲,在安丘曹氏中尊亲始终被奉为首要的道德规范。”赵红卫说。
  据记载,安丘曹氏第六世祖曹光汉在父亲去世后,“笃志养母,母性严峻,左右承颜必得欢心。”曹光汉的孝德,又被七世祖曹汝勤悉数继承。在曹光汉感染“风痿疾”后,曹汝勤“觅医不远千里”,并与妻子一起“多方调摄,滫瀡汤药,必亲尝而后进,如是者十余年”。
  “曹氏尊亲之家风代代相承”,赵红卫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在安丘曹氏于当地渐成显姓之后,“各孝尔父母”成为曹氏家族族训中被突出强调的道德规范。
  据75岁的大莲池村村民曹芳棠介绍,在他的记忆中,让家中的老人住在“东房屋”,是安丘曹氏世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
  大莲池村村民视正房的东间为“上房”,也就是曹芳棠口中的“东房屋”。“以前家里的老人,不管主事还是不主事,都要住在东房屋。”曹芳棠说,这从形式上表示子孙对老人的尊敬。
  随着居住习惯的变化,如今仍保持这一传统的家庭已经很少。正因如此,这也是刚过中年的曹琢玉令人深感佩服的地方。
  曹琢玉结婚之前,爷爷一直住在东房屋。做运输工作的曹琢玉,只要在家休息,都会亲自照料爷爷的生活起居。每次跑完运输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总是去看爷爷是否安好。
  曹琢玉婚后,父母提出重新分配家里的居住布局。他们打算让曹琢玉的爷爷从东房屋搬到南屋,这样既方便老两口来照顾老人,也方便小两口的生活,可这一提议遭到了曹琢玉的坚决反对。
  包括曹琢玉的父母、妻子在内的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在这件事上的固执。对一家三代人都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做?面对种种不解,曹琢玉说,“如果爷爷搬出了东房屋,来个亲戚看到了,会让人家拿着我们不当人啊!”
  曹琢玉的想法,正是要在家中老人居住条件方面,坚守曹氏家族近乎家规式的传统习惯。不过,对这一传统的传承,是否符合当下的生活环境,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思考。无论如何,“在孝敬老人这一点上,曹琢玉做到的,应该是每个老人都向往的。”曹芳棠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