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解码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重视文化教育
乐于出任教职

  安丘曹氏家族自明中叶以来,即非常重视对家族成员的文化教育,而且族人还非常乐于出任教职,尤其是在山东各地任教职者居多。
  曹濂,曹贞吉长子,岁贡生,任东昌府聊城县训导。曹广善,优贡生,任兖州府鱼台县训导、登州府训导。曹烁,乾隆庚寅恩科副榜,任济南府新城县教谕。
  曹氏族人出任教职者,均属五贡生员,清代,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合称“五贡”。这五类生员都是正途出身,一般有任官资格,而且他们均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由他们出任教职可谓适得其所。
  此外,安丘曹氏家族出仕成员还把家族重视科举教育的家风在各地任所发扬光大,发掘了不少人才。曹申吉在贵州任巡抚,贵州之俗,向不以学业为重,士子们也无从购书,曹申吉到任后,“举行月课,奖诱多方,復择房牍镂颁,自是,人沐教泽,弦诵比屋。壬子贤书二十人,大半皆公门桃李也。”
表现科场失意
诗歌爱用驴意象

  安丘曹氏家族向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为家教门风的主旨,但“春风得意马蹄疾”毕竟难得,更多的时候,他们体会到的是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于是在曹氏诗词中充斥着“疲马”、“羸马”、“瘦马”、“劣马”、“马蹩躠”等意象在文化内蕴及情感指向上更接近于驴意象,体现着诗人在经历人生磨难与宦海沉浮后的失意落寞。
  与马相比,驴不仅外表逊色,在社会价值上似乎也远在马之下,而就农耕来说,驴却向以老实勤奋、吃苦耐劳著称,勤劳中带着一点点愚笨却真诚的感觉,这一特质,让士大夫们自然地与自己的落拓失意、潦倒苦寒联系起来。
  在文学成就最高的曹贞吉诗词中就有大量驴意象的存在。如“老仆簌蹇驴,尺书远携将。”“独怜驴背邯郸路,一瞬黄粱尚隔尘。”“君游长安获丰剌,疲驴欲雇无青钱。”多年的仕途困厄、落寞失意,使曹贞吉不期然而然地选择了和他一样落寞失意的蹇驴、疲驴等意象。曹贞吉还常在诗中称喻自己为驴背人,诸如“嗒焉驴背人,冲寒意已倦。”
抗击捻军中
为愚忠做牺牲

  曹氏家族向来讲究孝悌节义、忠贞济世,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值得称扬之处,然而封建伦理制度下的孝悌忠贞中又有许多无谓的伤害和牺牲。
  清代咸丰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捻军起义,起义的主力军为河南、山东、江苏等各省部分地区的农民。为了抗击捻军,清廷动员各地大族士绅组织地方民众与捻军对抗,死伤无数。据安丘曹氏族谱记载,曹氏在捻军起义中殉难入忠义祠者,男性62人,女性41人,这个数字尚不包括众多未入祠堂而不俱姓名者。
  抛开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不论,其中许多殉难曹氏家族成员,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为朝廷而死节,如《民国续安丘新志·孝义传》记“曹镇东,字岱庵,生员,捻匪至,率众屯三山,环车为栅以自守,贼既逼,众惧而溃,镇东死之。”又有更多的人为了维护封建伦理中的节烈观而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如曹纪秩,邑庠生,“辛酉遇捻匪乱,自缢死,恤崇祀节烈祠”。“曹体仁妻刘氏,守节二十余年,闻贼至,告舅曰:‘妇宜从死久矣,今遇乱当自裁’,异日寻尸不须出门,贼入,刘缢死户间。”
  据《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研究》(赵红卫 著)
  更多世家报道请登录齐鲁晚报网(http://www.qlwb.com.cn/)齐鲁世家专题页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