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活动凸显博览会平台效应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学术论坛、优秀画廊评选、现场抽奖活动将扮靓书画博览会
1
  “时事”型论坛更“接地气”
  大型艺术博览会往往会同时举办配套的大型活动,除了在于增加看点、扩大参与性、提高影响力外,也为参展画家、艺术机构、现场观众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提供了超值服务,获得更多有学术性、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公共服务的性价比。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作为我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囊括画家最多的书画艺术博览会,自2012年起推出了多个学术活动,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2014年书画博览会更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第三届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2014山东优秀画廊评选”、现场观众抽奖等多项具有学术性、互动性的艺术活动,呈现出了多元化、创新性以及公众关注度和参与性较高的特点,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论坛名称:经典·多元·拓展——第三届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
●论坛时间:8月14日14:00——18:30
●论坛地点:舜耕山庄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的论坛一直关注艺术界的发展现状,推出多个“时事”型论坛。如:2012年的“学术·市场·责任——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汇聚了文化、艺术、金融各界的众多人士,针对书画艺术品市场发展走势,艺术品市场价值如何与艺术价值实现均衡发展,艺术机构、媒体如何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理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辩论,讨论热烈,深入人心。2013年举办的“创新·融合·回归——第二届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为了深入研讨,采取了分组讨论的形式,针对2013年的艺术创作和市场情势,从“创新·融合·回归”三个关键词出发,期待艺术创作者能够积极、有效创新并融合各家之长,艺术市场参与者能够回归人文、回归理性,以更加稳健的态势向前发展,在搭建规范市场平台,重视学术、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雅墨无界——川鲁国画名家学术研讨会”、刘选让主讲的“中国画的本质精神与当代绘画的创作及审美接受论坛”等,都成为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的亮点。
  作为每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的主论坛,第三届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依旧立足艺术界时事,推出了以“经典·多元·拓展”为主题的精彩论坛。随着2014年春拍成交额的下滑,收藏投资逐渐回归理性,释放出了多个市场变化信号:艺术品资金构成比例处于深度调整阶段;艺术市场中坚力量的成分有所变化,具有开拓性、学术研究的艺术品受到市场的更多关注;新藏家拥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为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热点方向等。但无论市场如何转变,集中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的经典作品一直备受追捧,如油画家陈逸飞、艾轩、吴冠中、赵无极,国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等,其作品在拍场上一直处于高价位。相反一些因炒作、假拍等原因造成价格虚高的画家却逐渐惨遭淘汰。所以,如何把握经典,适时调整,开拓渐进,走出一条符合艺术市场规律的健康发展之路,就成为业界关注的课题和此次论坛的话题。
  说到历史上的经典绘画作品,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均经过时间检验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像。而当代的艺术经典,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那么什么样的艺术称得上经典?如何确定当代经典?当下再看昨日的经典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启示?经典的艺术品与市场又有哪些关系?论坛的前半部分嘉宾将围绕此展开。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经典,随着经典的持续生发,艺术创作中语汇和风格也不断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当下,综合绘画、新水墨、新工笔等异军突起,带来了创作语言的兴盛和丰富,也为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基础。艺术机构经营模式的变化,金融机构、企业资本的涉足,使得艺术市场更加的多元立体。在此种市场环境下,收藏家的选择和偏好,收藏群体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在电商涉足,艺术金融渗入艺术市场的当下,给拍卖行、画廊等艺术机构带来哪些冲击?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如何规范运用网络、微信等新兴传播方式加强书画艺术的推介?媒体作为隐形的市场在艺术市场中应该怎么引导艺术健康发展.......这些艺术家、艺术机构、媒体、收藏家都较为关注的精彩议题,十分的“接地气”,这场论坛的话题将吸引多位研讨嘉宾和听众的参与。
  ▲“创新·融合·回归"2013年第二届书画市场发展论坛活动资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