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难,难在雅俗共赏。书法作品的艺术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书之难,难在雅俗共赏。书法作品的艺术个性,是通过书法家对结体、用笔、章法等这些构成书法美的诸多因素的不同理解,运用独到的表现手法,并进行综合的艺术处理来实现的。行书之妙在于飘逸而不飘浮,潇洒中寓沉稳,给书法家以艺术驰骋的广阔天地。正因如此,几千年来,历代书法家几乎没有不喜欢行书的,不少书法家以行书名世创作出了千古不朽的作品。
  和大多数书法家一样,青年书法家袁宗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行书的学习和创作上。据袁宗愈先生介绍,他是在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之后,从王羲之入手初习行书,只是很快就转移了方向。原因之一是二十多年前书坛对“二王”的冷落;二是因为当时在济南求学的袁先生深受魏启后老先生影响,从而把注意力转向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同时名家周慧珺、曹宝麟的成功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最终促使袁宗愈下定决心学习米芾书法的是当时有着“书坛泰斗”称号的沙孟海先生。沙老晚年为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题名深深吸引了袁宗愈——那种浑厚潇洒、雄强博大的风貌久处心中,挥之不去。而当时书坛的一个局面也促成了之后袁宗愈行书学习的方向:生活在北方的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魏启后等书法文雅风流,生活在南方的沙孟海、林散之却金石气十足,凝重博大。南北的这个反差使得年轻气盛、富于挑战的袁宗愈决心一试身手,看看自己这个生长在山东的人能不能在雄厚书法之路上做出一点成绩,这个当时有点稚嫩的想法从此影响了他近三十年的行书风貌。
  从此,袁宗愈一边临习米芾书法,一边大量研读沙孟海及其师吴昌硕书法,并进一步扩展到颜真卿、邓石如、林散之、王蘧常等人的行草书,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为己所用。这为他开阔眼界、丰富笔法、全面提高书法的表现力打开了方便之门。不论平时工作多忙,他都不辍于笔耕临池,从不断感悟揣摩各名家碑帖中得到技法与心法的提升。出众的天赋加之勤研不倦,袁宗愈书法技艺的提高可谓一日千里,最终形成如清风行云般的自我逸格。
  展观袁宗愈先生的行书作品——金石气十足、笔意洒脱、姿态飞动,通篇气势磅礴、厚重大气。他的书法形质之优美、神采之飞扬、情感之率真,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无论笔法还是章法,力透纸背的功力,处处展现出清新洁净、飘逸端立、笔走龙蛇、舒展自如、酣畅淋漓的娴熟风格,形成了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气韵贯通、无拘无束、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狭窄处留有余地,空旷处布局严谨,精妙而紧凑,隽美而清秀。不论远观近取,都能从中品读出其为人之谦虚本份,其学养之宽博深厚,其性格之豪爽义气。
  “字为心画、乐为心声、书如其人”。多年来,袁宗愈历经各种艰难与磨砺,也使他视野更开阔,内心更强大。在专注于书艺生涯的这三十几年来,袁宗愈始终以孜孜研索、不辍临池的精神专注于浩瀚书学。他的艺术,正因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心无旁骛的研索而终得大放异彩。        (马茜)
  ▲沈周诗 68x68c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