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30年龙门吊车的女司机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福莲在龙门吊车中聚精会神地驾驶。 通讯员 张文广 摄
  孙福莲驾驶的龙门吊车轻松熟练吊起数吨重的集装箱。 通讯员 张文广 摄
     从济南北立交往西沿着二环北路走上约1.2公里,济南铁路局泺口货场就位于道路南侧,平时这里除了货场的员工以外,大概只有办理货运业务的业主会经常来。这里是济南铁路局众多基层岗位的一个缩影,忙、累却鲜为人知。今年50岁的女吊车司机孙福莲,就在这里兢兢业业地开了30年龙门吊车。
  本报记者 沈振      

  7月23日上午,二环北路车流量不是很大,路面上时不时出现的水坑让人还记得夜里济南的雨下得很大。要不是特意赶到这儿来,你很难注意到路边的泺口货场,时不时进出的货车提醒着记者这里是济南铁路局较为繁忙的货场。进入货场,映入眼帘的是四台高达15米的龙门吊车竖立在一条轨道之上,轨道一侧堆积数百个集装箱,一台龙门吊车的作业警铃声一直响个不停,不时左右移动给停在下方的列车装载集装箱。
  提到龙门吊车司机,大多数人都会说“太累、太苦、太危险”。开龙门吊车本是男人的活,眼前正在忙碌的龙门吊车司机正是孙福莲,一位开了30年龙门吊车的女司机。在泺口货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孙大姐”,“认真、负责、能吃苦”是货场所有员工对孙福莲的一致评价。
“熟练、熟练,还是熟练”
  上午10点,记者来到泺口货场时,孙福莲正在吊车上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业,“叮叮叮……”一直响个不停的作业警铃,让人耳朵很不舒服。“吊我面前的这个,9号车皮靠南边放。”地面上孙福莲这一组的司索工马庭玉不时用对讲机给半空中的孙福莲发送着指令。在得到指令后,孙福莲将集装箱吊起平稳放在地面上,前后只用了不到6分钟。“她可是我们货场开车开得最稳,速度最快的龙门吊司机,她的操作熟练、熟练,还是熟练。”货场作业所的书记庄胜泉骄傲地说起孙福莲的速度。
  在得到同意后,记者登上了孙福莲的龙门吊车,坡度近70度的楼梯让人不禁害怕,而这样的梯子,孙福莲已经爬了30年。爬到离地面有13米之高,不到3平方的驾驶室里,孙福莲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手中的操作杆,每一个动作都十分连贯。“吊我手指的这个,放8车皮,厢口朝南。”马庭玉的指令传到驾驶室,开动吊车,放缆绳,对“榫眼”,长和宽只有15cm和4cm的“榫眼”,从13米高的驾驶室里仅凭肉眼将吊钩扣进“榫眼”,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孙福莲手里却是轻而易举。
  “这一步是所有程序里最难的一个,但我们每一个司机都必须练熟,不然就会耽误发车的时间,那就麻烦了。”轻松完成这一步的孙福莲,回头对站在驾驶室外面的记者说。随后,孙福莲轻车熟路地吊起集装箱,由于惯性,集装箱在半空中会来回晃悠,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发生碰撞,对于数吨重的集装箱来说,任何碰撞都关乎下面两位司索工的生命安全。但孙福莲吊起的箱子都能在你以为就要碰到其他东西时,有惊无险地过去。在将吊起的集装箱稳稳地放到车皮后,恰好是休息时间,走下龙门吊车时,孙福莲提醒记者要退着往下走,“坡度太大,退着下可以减少你的恐惧感,也安全。”
  下到地面,庄胜泉快步走到记者和孙福莲面前说:“孙福莲的工作,熟练、熟练,还是熟练,我没有任何夸大吧。”
女承父业,一干30年
  孙福莲的父亲是一位老铁路人,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从事装卸工作。在父亲退休时,20岁的孙福莲被安排接父亲的班,去了黄台货场。这之后,孙福莲和父亲一样,一干就是一辈子。20岁的小姑娘,从事一份男人的工作,吃的苦可想而知。“刚上班的前几天还有点新鲜感,觉得能爬那么高,感觉不错,第一次爬龙门吊车时腿都有点发抖,不敢往下看。”提起30年前刚上班时的情景,皮肤黝黑的孙福莲腼腆地笑了起来。
  几天后,开始的新鲜感完全被这份工作的苦和累湮没,孙福莲有点后悔接了父亲的班。有时候孙福莲会在驾驶室里偷偷地哭,回家之后孙福莲有时还会跟父亲抱怨几句,但换工作的念头从来没有在她的脑海里出现过。“可能我们这代人和你们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就没有跳槽的概念,一份工作再苦再累,慢慢习惯就好了。”
  龙门吊车高达十多米。现在50岁孙福莲每爬一个台阶,腿脚都很吃力。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这是货场工人对吊车司机的描述。驾驶室里,夏天太阳晒得像个蒸笼,冬天又冷得像个冰窖。“以前没有对讲机时,无论天再热再冷,都必须开着窗,不然听不到下面司索工的声音。”近几年,驾驶室里装上了空调,工作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说起以前工作的情景,孙福莲还是很感慨,“以前冬天的时候,上夜班腿冻得受不了,干着干着眼泪就下来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孙福莲30年如一日地认真负责。“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需要干好,没有借口。”说起孙福莲的敬业,泺口货场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临近退休,周围全是不舍
  今年11月份,50岁的孙福莲就要退休了,工友们经常说她就要熬出头了。然而一想到货场里少了孙福莲,无论是货场领导,还是工友言语间充满了不舍。
  作为货场作业所的书记庄胜泉对即将离开的孙福莲有着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替孙福莲感到高兴,“这么些年了,一个女人太苦了,退休之后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另一方面,货场少了一个这么敬业的员工是很大的损失,“培养一个好的吊车司机太难了,最起码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才能上岗,何况走的是这么好的司机。”
  “孙大姐这么些年不容易,工作认真负责,脾气又好,这些年从未和任何人红过脸,和她在一个组搭档工作既放心又舒服。”和孙福莲一个组的司索工徐建庆说起这么些年的老搭档很是自豪。
  对于自己即将离开工作了30年的岗位,说到离开孙福莲自己也有点不舍,“虽然这工作很苦,但这么些年也习惯了。想到以后不来泺口货场了,心里还是有点失落,可能每一个快退休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岗位有点留恋吧。”
  记者离开时,随着“叮……”龙门吊铃声响起,孙福莲又像30年里任何一天里的自己一样开始了工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