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迎来俩“恐龙”
“棘鼻青岛龙”63年后回故乡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8月3日讯(记者 赵金阳 通讯员 董新云) 1951年,新中国第一具完整恐龙骨架化石——棘鼻青岛龙化石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出土,成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镇馆之宝”。8月3日,两具与“第一恐龙”同比例复制的恐龙模型在发掘原址组装完成,棘鼻青岛龙在历经了63年的研究探索之后,终于“重返故里”,以完整的姿态呈现在梨乡大地。
  “抬高一点,用力扣紧!”“一步步按次序来,组装别乱!”伴随着一声声指令,棘鼻青岛龙模型的组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十余名工作人员依次将恐龙骨架拼接组合在一起,股骨、脊骨、肋骨……当最后一道程序——头骨的安装完成之后,一具庞大而威武的恐龙骨架呈现在眼前。这副骨架总长约6.9米,高4.6米,其形态与“第一恐龙”一致,是当天组装完成的第二具恐龙骨骼模型。
  “棘鼻青岛龙作为食草类恐龙,其远古生活环境本身就靠近河流湖泊。这两具恐龙,一具呈现吃草、饮水的姿态,另一具则以正常站立的形态出现,向我们展示了远古时期棘鼻恐龙的生活场景。”在现场指挥安装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介绍。
  目前,莱阳金岗口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设有两个展馆,一馆为1951年棘鼻青岛龙发掘地遗址,二馆为大量恐龙化石的新发掘地,2010年以来中科院已在该区域挖掘恐龙骨骼化石近500件,目前发掘和研究整理工作仍在进行中。“这些恐龙骨骼化石来自10余个恐龙个体,可以组装成3至4个完整的恐龙骨架,这些骨骼全部留在莱阳当地,将来这里建成博物馆具备条件后,将进行组装和展示,到那时就可以在莱阳看到真正的完整恐龙骨架化石了。”汪筱林说。

 头条链接 
为啥叫“青岛龙”
  棘鼻青岛龙化石是1951年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与地质学者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在莱阳金岗口村发掘出土的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杨钟健以“青岛龙”命名在莱阳发现的恐龙的原因,杨钟健的弟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枝明教授解释说,当时杨教授发掘大本营就在青岛,在三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杨教授经常奔波在青岛与莱阳之间,他的一些研究工作则是放在青岛做的,展览也放在了青岛,而且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也在青岛,杨钟健念周明镇博士等人首发之功,诸多因素使杨钟健将“莱阳龙”命名为“青岛龙”。
  本报记者 赵金阳 通讯员 董新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