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用无形之手
净化融资生态

  让“明规则”取代“潜规则”,离不开“有形之手”的发力。上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一律取消”。整治扭曲的价格,叫停放肆的寻租,监管部门合理性干预非常必要。也要看到,“垄断乃万恶之源”,釜底抽薪,离不开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
  对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的“傲娇”,想必不少人都有切身体会。办理个人业务,常常是排队数十号人,窗口却只剩那么两三个。旁边接待大企的对公窗口、投资理财的VIP室,倒是门可罗雀、随到随办。银行挑肥拣瘦、嫌贫爱富固然不可取,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市场格局岂非值得反思?
  资本一贪婪,便不只是作风问题、态度问题。加强监管、改进服务,微笑或许可以勉强挤出来,而一到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利益分配,一边是没啥“赚头”的小微企业,一边是乐意“易肉互肥”的豪门大户,银行又该如何选择?
  不充分的竞争,不对称的市场,这才是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根源。从国际经验来看,最稳妥的出路是“小对小”“大对大”。按照三中全会的部署,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无形之手”的充分舒展,才能让银行在“被选择”的市场中勉力自强。这是治理乱收费痼疾的治本之策。(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周人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