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年均收入才4300元,抗震房建设没跑赢地震
有一种倒塌叫无奈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5日,一名消防战士在废墟上稍作休息,地震致当地大部分民房倒塌。本报特派记者 戴伟 摄
     “我不知道我家在地震带上,没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事。”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村的赵明旺2012年新盖的两层楼在地震中垮塌。
  其实赵明旺并不是不知道他家处在地震带上,也不是没经历过地震,只是他无力去阻止自己的房子被强烈的地震毁灭。
危险的房子 11年前就曾“杀人”
  “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有资料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95%以上由房屋倒塌造成。在翠屏村,不管是砖混结构,掺杂了少量钢筋的新房,还是土木结构的老房,都在此次地震中垮塌,老房更是几乎粉碎。
  万幸的是,地震发生时,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山上采摘花椒,而没有呆在“危险的房子”里。不过,这个5600多人的村子依然失去了23条生命,还有56人重伤。
  早在2003年11月15日,鲁甸县发生5.1级地震,4人遇难,14人重伤。地震专家解释说,尽管震级不高,但是地震距地表浅、当地房屋抗震能力差是主要原因。
  11年后,还是因为这些原因,截至6日16时,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很多人死于房屋倒塌。
  “因为贫穷。”龙头山镇人大主席李昌虎告诉记者,鲁甸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区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300元,近60%的农民每日生活费不到7元,根本没办法盖符合抗震要求的房子。
  “这几年由于村民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收入,村子里有钢筋的房子才盖了一些,但是村里60%的房屋还是砖瓦结构。我们也没有办法强制要求。”李昌虎说。


抗震房要十几万,补助只有一万
  鲁甸县经贸局局长蔡明告诉记者,其实在鲁甸2003年发生地震后,县里就出台过补助抗震房的指导意见,达到抗震效果的村民新建房屋,县里将给予一万元补助。
  “但是根本就没有推广开来。符合要求的抗震房要十几万元,这一万元的补贴在村民看来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划算。”蔡明说。
  一位基层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0平方米的抗震安全房,仅圈梁和构造柱就需要2万元,山村农村建房的交通成本和人工费用比平原高,每平方米需1000元至1500元,最少投资6万元。而且农村家庭生产要求大于生活要求,建房面积往往大于60平方米。
  昭通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显示,昭通市11个县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竣工情况排名统计中,鲁甸县倒数第一,竣工率仅有0.08%。即使排在第一的盐津县,也仅有22.75%。
  这项救命工程旨在保证群众安全,但昭通市的地方财政也吃紧,2013年度预算支出只有260亿元,拿不出太多钱来补贴辖区内410万农村居民。

要彻底改变 还需多渠道筹资
  也有一些楼房没倒。在震中龙头山镇,6栋采用了抗震设计的小楼屹立在废墟旁。鲁甸县龙泉中学内,一座1992年建成的教学楼坍塌,而2009年建成的抗震教学楼和宿舍楼仅小部分开裂。
  按我国防震减灾规划,2020年前后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应能够抗击6级左右地震。“但在云南,尤其是偏远的州市,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防御处处长张俊伟说。
  同样由于资金紧张,云南震区道路缺乏抗震设计,毁坏严重,救援力量进入困难,打通生命线一度成为救灾最严峻的任务。
  而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中国经历的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西南部。然而人口稠密的西南诸地却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抗震能力难以迅速提升。根据云南省住建厅的评估,近五年的地震灾害损失近80%在农村。
  “需要改造的危房数量居高不下,农村的房屋抗震性差是普遍现象。要彻底改变,需要国家政策倾斜,也要寻找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一位云南的基层干部说。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