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蛟大”第一课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 晨
  天还没亮,大多数科考队员仍在睡梦中,“向阳红09”船已经悄悄开航了。这就是科学考察船与客轮、货轮等船舶的不同:一般到达预定海域之后,没有固定的启航时间,完全根据考察内容和海况决定。有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好在船员们都是24小时值班,随时待发。夜里航行,白天到达目的地,正好实施科考,两不耽误。
  我拿着餐具去餐厅,看见公告栏里贴出了一张通知:“海上蛟(龙)大(学)学术报告通知 题目:漫谈文学与人生 主讲人:许晨,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时间:7月8日晚上(指挥部会议后) 地点:向阳红09船会议室。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不禁自语道:啊,已经广而告之了。
  几年来,蛟龙号科考队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利用航渡空闲时间,邀请随船的专家教授做学术报告,开阔大家眼界,营造学习氛围。据我了解,在2009年实施第一次1000米级海试时,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发现在漫长的航程上,茫茫大海没有手机信号,也接收不到电视节目,队员们工作之余只能靠聊天、打扑克解闷,而船上聚集着不少来自各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心想何不办一个学术讲座大课堂,走一路学一路交流一路。于是他跟刘峰总指挥一拍即合,决定成立“海试大学”。嗬,这一创意果然受到大家赞成。四年海试期间,举办了“海洋地质”、“底栖生物”等数百期专题讲座,极受大家欢迎。
  就在昨天晚上,现场指挥部召开例行会议,为了全方位了解写作素材,我也列席参加。会议由总指挥刘峰主持——他是从蛟龙号研发到海试全过程的推进者,智勇双全,功不可没,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他是我们山东老乡,1962年出生在荷泽鄄城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调至中国大洋协会,从此与海洋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其实,讲课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内容和讲法。这天上午我没出门,认真考虑了一下。我想科考队员们大都是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知识面广,理解力强,但未必了解文坛状况。术业有专攻嘛!晚上,我早早带好讲课提纲和有关材料来到了会议室,工作人员引我坐到讲课位置,又递来耳机话筒让我戴在头上。举目一看,偌大会议室几乎坐满了,看来人们还是对我讲的话题感兴趣。
  教务长李向阳宣布:蛟龙大学新学年正式开学,今天由许晨老师讲第一课,以后还要不断安排各学科专家讲课,下面先请刘校长致辞。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站起来,即席说道:这是咱们团队的光荣传统了。过去海试时叫做海试大学,从去年转入试验性应用了,就改叫海上蛟龙大学,简称蛟大。上海有个上海“交大”,咱们这是海上“蛟大”。咱们船上各种学科的专家教授不少,在陆地上花钱也请不来的。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向专家们多学习多请教。
  接下来,我就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入浅出,从古代的《诗经》谈起,将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反映人生、影响人生的经典片断介绍出来,而后结合我当过多年《山东文学》编辑、社长的经历,从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的特点一一道来,其间列举了一些文学掌故做例证。果然效果不错,我看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几次发出会意的笑声。本来计划一个半小时左右,等到讲完,不知不觉用了近两个小时,当我用“谢谢各位”结束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有的还意犹未尽,向我提出很多文学写作上的问题一起探讨。哈,看来大家真是听进去了,我心中感到无比高兴。
  会后,几位见到我的队员都说:一堂文学课真是受益匪浅,舱外风大浪急,可是大家听着听着都忘记晕船了。我则发自内心地说:你们是真正的科学家,实打实发展高科技;我们搞文学的是务虚,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今天没有浪费你们的时间我就心安了……
  这富有特色的海上“蛟大”,这不同寻常的海上第一课,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