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捐三千善款赈灾
此为云南鲁甸地震枣庄首笔个人捐款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栋宜正为病人看病。 本报记者 李泳君 摄
     本报记者 李泳君 实习生 李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灾区的群众早日渡过难关。”8月5日,市中区齐村镇柏山村61岁的农民曹栋宜捐出了三千元善款赈济灾区。从1998年洪灾他捐出第一笔善款开始,十多年来,每逢大灾来临,曹栋宜的义举都会被激发。六笔捐款单,11000元善款,他播撒了自己满满的爱。
热心老汉,每逢大灾他必支援
  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天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时间,各种救援力量和大量救灾物资被紧急送往灾区。
  地震过后,爱心持续涌动。8月5日下午,市中区齐村镇柏山村61岁的村民曹栋宜捐出三千元善款,这是云南鲁甸地震后,枣庄捐出的首笔个人捐款。“不管哪儿,只要有困难,就应该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在天灾面前,灾区的人们更需要爱和温暖。”
  在齐村镇,提到曹栋宜,远近闻名。“老曹是我们村里的医生,平时乐于助人,村民谁有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是我们村出了名的热心肠。”柏山村的一位村民说道。6日上午十二点多,曹栋宜正在诊所忙着给峨山来的病人诊脉开药方,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该尽可能去帮助困难的人。现在年纪大了,去不了了,只能捐点钱去帮助他们。”眼前的曹栋宜,一米七五的个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满团和气。
  记者得知,这次并不是他第一次捐款。早在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开始,他就踏上赈灾之路。前前后后他总共捐出了一万一千元善款。从1998年洪灾到2008年汶川地震;从2010年甘肃泥石流再到2013年的四川雅安地震和甘肃地震,一直到今年的云南鲁甸地震。
汶川地震时,他偷偷跑到灾区赈灾
  2008年,那年曹栋宜56岁。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在当地捐了1000元善款。隔了两天,他就和北京的志愿者一块儿,乘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从绵阳下车,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北川重灾区。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他会去汶川救灾半个月,他的家人也一直被蒙在鼓里。“当时我就背着医药箱和超长的大帐篷,过去抢救伤员。”当时的地震灾区余震不断,途经之地常有巨石滑落,险象环生,他只能和同行的志愿者拉开距离。而曹栋宜却对同行的志愿者说,“如果我被砸死了就就地掩埋,不要再给家人添麻烦了。”
  曹栋宜的突然消失,让他的家人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当时地震灾区信号中断,家人根本打不通我的电话,有时候想跟家人报平安,但是也没有办法。”
  当时汶川的灾情比他想象的严重很多,从废墟中扒出的伤者一个接一个,白天他就忙着救治伤员,而晚上住在大帐篷里也难挡瑟瑟寒气,有时候伤员太多,帐篷不够用,他就把帐篷让给伤员。
  救灾的十多天,历经凶险,所幸曹栋宜无恙。电视中播报灾区情况的一个镜头“泄漏”了曹栋宜的行踪,这一幕让他妻子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经过抢修,灾区的信号恢复,这个时候我就赶紧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6日,曹栋宜向记者回忆。
  历次天灾来临,都能发现曹栋宜的身影,他的捐款数额也在增加。对于他的义举,家人也慢慢地从不理解到支持。“老人经常跟我们说,捐款本来就是一个慈善爱心事业,活着就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曹栋宜的女婿孟海营坦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