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与俄罗斯上演制裁攻防战
中国想“渔翁得利”有点难
2014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普京(左)与奥巴马在2012年G20峰会上会谈的照片。
     围绕乌克兰危机,美欧与俄罗斯正上演制裁攻防战。一些媒体认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政经争斗反而有利于中国,其主要论据有二:其一,西方与俄角力,俄油气出口、农产品进口更依赖中国市场,从而增加中方议价权。中俄贸易将更多以本币结算,更多俄资本将投向中国金融系统,利好人民币国际化和中资银行;其二,西方与俄缠斗,减轻了西方对中国的遏制压力,利于延长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这种想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对中国而言,西方与俄罗斯交恶,不是鹬蚌相争,反可能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
谈经济, 俄分量太轻了
  持第一种论点的人显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细节。首先,俄罗斯经济规模有限,不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且增长前景堪忧。今年上半年,俄罗斯GDP仅微增1%,在西方制裁之下又增加了经济失速、资本外逃、通胀高企、市场萎缩等风险。在此背景下,期待俄方持续、大幅向中国增加进口并不现实。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贸易结构不平衡。当前中俄贸易额尚不足千亿美元,中国是俄罗斯头号贸易伙伴国,而俄罗斯仅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国,甚至排在马来西亚、巴西等国之后。可见,即便西方制裁利好中国出口,也仅是局限在局部的行业利益。
  其次,在能源合作方面,欧盟多国严重依赖俄方供应,抵制来自俄罗斯的油气无益于自扼咽喉,这点欧洲人也很清楚,因此短期看,俄油气出口并无大碍,谈不上更加依赖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中俄已达成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销合同,中俄长期能源合作框架由此基本成型,加之中国一直奉行能源多元化战略,能源进口的大头依然是阿拉伯世界,俄方所供油气占比不高。可见,即便俄欧围绕能源斗法,对中国影响也很有限。
  再者,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自然过程,俄罗斯因素不会对此产生质变性影响。目前,中国周边近30个国家普遍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而俄罗斯仅是其中一环,且远非关键环节。加之用本币结算贸易,早已是中俄高层共识,西方制裁不过是加速中俄落实共识。
  简而言之,中俄贸易本币结算之于人民币国际化,可算是锦上添花,但绝非必要条件。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所言,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提升,更多与美元地位下降和中国自身经济实力上升有直接关系。可见,西方与俄交恶,不会带给中国多少经济上的好处。
2
论地缘, 大国争斗已过时
  那么,中国是否有机会在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方面有所斩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头号贸易国,中国正处于从地区强国向全球性强国迈进的过渡期。中国的独特战略定位、现行国际贸易投资安排、中国自身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决定中国的进阶之途不是大国争斗、合纵连横,而在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西方和俄罗斯交恶升级,并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首先,中国与西方、乌克兰、俄罗斯均保持密切商业或技术合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旦双方斗法升级乃至失控,很可能殃及相关中资企业,某些关键项目甚至可能流产。这在西方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等国过程中已有先例。
  其次,若双方制裁大战升级,乃至演化为长期冷战,进而导致物流、人流受阻,显然会延缓中国“一路一带”等战略的落实进度。近期,乌克兰当局表示考虑对俄关闭民用航线和相关物流通道,已释放出利空信号。
  再次,西方与俄斗法可能加剧地区动荡,恶化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此外,欧盟国家、俄罗斯等争端多国,均与中国建立了侧重不一的战略伙伴关系。如果西方与俄罗斯矛盾激化到失控的地步,中国不免要在外交上增加很多成本,面临一些政治上的两难境地。
  在当今全球经济高度融通的时代,按照传统地缘政治观念定位西方、中国、俄罗斯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过于简单化、脸谱化,已不合时宜。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在国际风浪中,保持战略定力,稳坐钓鱼台,办好自己的事,实现强国富民,推进区域合作共赢,造福全球经济。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