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凡间的王府池子
2014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文东
  从珍珠泉大院的西南角,沿西更道街北行大约七八十米,然后左拐西行,顺着王府池子街,踩着石板路,在一片民房的空隙里,可以见到一个大泉,这就是濯缨泉,也叫濯缨湖,济南人习惯上都叫它王府池子。
  王府池子东距珍珠泉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远,属于珍珠泉泉群的一个名泉。珍珠泉大院原来是清代山东省巡抚衙门的所在地,再早是明代的德王府。王府池子原本在德王府院内,故名王府池子。清军攻入济南后,将德王府更名为巡抚衙门,却蹊跷地把王府池子给划出了大院外,从此王府池子流落于民间。
  我喜欢王府池子。乍看王府池子,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一点娇气,更谈不上半点阔气,朴实得就像一位乡间美女,虽然穿着不算华丽,但美丽却难以掩饰。
  王府池子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南北稍长,有四十二米,东西窄些,有三十一米,南、北岸均有石栏杆围护着。泉的四周民居环绕,但房屋都不高,除了北面正向对着王府池子以外,其他三面都是背向。西面是一幢二层楼房的建筑,房屋青砖黑瓦,稍高一点,西向,前脸看不见什么模样,后墙有一小截浸在水里。上下两排窗户很整齐地排列着,窗户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带点拱形,看上去年代也不会太久远,估计是清代或者民国的建筑吧。
  北面是平房,住着几户人家,有一个不太大的院子,不过现在成了饭馆。院子里有不多的几棵大树,树阴把小院遮得满满的,还有一部分掉在了水池子里。小院东南角有一棵大槐树,有几丈高,枝繁叶茂;位于正屋门前靠水池子有一棵五角枫,主干有小水桶一般粗了,树阴下面正好安排了几张小饭桌。
  东面也有几户人家,房子的后墙有一截浸在水里。北面一户,一个后窗临水,窗户开着,我见主人正在临窗的桌子上一边吃喝,一边观看水池里的光景,就像江南的水上人家,真是令人羡慕。最南面的一户,也是个二层小楼,楼下的门朝西开着,正好面对水池的南岸。这户人家好像也搬走了,现在也成了一家小餐馆,门口的招牌上写着“王府池子家常菜馆”的店名。餐馆太小了,似乎没有餐厅,餐厅就借用了水池子的南岸,摆了十几张小饭桌,小马扎,空间几乎完全被占满了。为了遮挡阳光,还拉了张黑乎乎的大网,看着似乎不怎么雅观。餐馆的生意好像很不错。    水池子大概二三米深吧,泉水碧蓝碧蓝的,清澈得一眼就能看到底。泉底有水珠儿不断地冒上来,既有成串的,也有零星的,洁白圆润,晶莹剔透,看得人心都醉了。这一串才涌到水面碎了,那一串又接踵而至;这一串才刚刚出发,那一串又接着跟了出来。这应该是王府池子的小泉吧。在泉池的西南角,有一个水桶口一般粗的洞,石头砌的,在楼房的墙下。泉水汹涌地往外冒,这大概就是王府池子的主泉了。泉水从水池的西北角沿着一条水渠,穿街入户,向北流去,并入曲水亭街干渠,最终汇入了大明湖。
  岸上有几个外国人在作画,有的画水彩画,有的画素描。一位三十多岁的棕发男子正在给一个只着泳裤的男模特画像。男模特有五十多岁,一身健壮的肌肉,泳镜戴在头上,肩膀上搭了一条白毛巾,精神饱满地斜着个膀子笑眯眯地那么站着。外国人扫一眼模特然后低下头画上几笔,神情十分专注。画板上穿泳裤的男模特轮廓已经基本上出来了。你别说,这老外的绘画基本功还真不赖,画得像极了。
  另一个蓝眼睛的女人,年龄稍大些,画的是水池景观。我见水池西边的二层楼,还有水池子,北岸的民居,其中也有几个泳者都在她的画板上了。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一旦上了画板,也就具有不一般的艺术气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