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河南路建起疏导点,商贩入驻彩钢棚
260余户商贩有了遮风挡雨地
2014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越河南路更加整洁、畅通了。 本报记者 公素云 摄.
     本报济宁8月11日讯(记者 公素云 见习记者 时培磊 唐圆圆 张九龙 通讯员 崔昊) 11日,越河南路便民疏导点,260余户流动商贩入驻整齐划一的彩钢棚。经过综合整治,越河南路告别脏乱差,道路也变得畅通很多。同时也让流动摊贩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11日,越河南路,沿河而建的400米彩钢棚已经搭建完毕,260余家商户已经在彩钢棚内做起生意。路南店铺的牌匾已全部更换为米白底红字的牌匾。根据商户的实际需求,每个摊位可以在宽约2米、长约4米的范围内活动,前面可以摆放摊位,身后可存放货车。改造后的越河南岸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随意乱摆摊的现象,各商户都在自己指定的位置经营,街道变得通畅有序,环境也更加整洁。
  谈起整改前后的变化,家住来鹤小区的陈女士感触颇多。“过去这条街上占道经营卖东西、买东西的,人挤人,电动车都过不去。现在这条街道整洁多了,交通也通畅了很多。”陈女士说,除此以外,这条街道上的卫生也好了很多,连河里的垃圾也变少了。 
  有了固定经营场所,流动商贩不用再“打游击”了。“每逢遇到雨雪天气,来不及收拾,也没有躲雨的地方,常常会在路上淋湿,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经营地点,还搭起了彩钢棚,即使下雨、下雪也不要用担心了。”商户夏女士说,综合执法局的这种做法,她很赞同。
  “越河南岸搭建彩钢棚仅仅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还将进一步细化。根据使用中出现的摊位划分、摊台设计问题,还将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让彩钢棚的设计符合商户的实际需求。”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越河大队队长张思明说,今后还将为商摊配备统一样式的遮阳伞和台子,配备专门的保洁员和管理人员,并且在一些具体的方案上需要充分听取商户的意见,目的就是要让居民方便,商户满意。
 相关链接 
“变堵为疏”,城区建成139处疏导点
  针对占道经营的难题,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坚持“变堵为疏”,“管理变服务”的理念,目前已在城区建立各类疏导点139个。
  城区已经建立的各类疏导点中,济宁市建立临时便民疏导点33处,可容纳商户3250户。同时,建立西瓜临时售卖点83处,烧烤疏导点23处。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和需求,疏导点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建立起花鸟鱼虫临时疏导点,手机贴膜疏导点等具有特色的疏导点。
  相比原来的简易疏导点,今年根据实际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在不断增加新设施,一些疏导点建起了防护网、配备遮阳伞、建立彩钢棚。今年,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西瓜疏导点内建起统一的明示牌,将“西瓜地图”进行公示,标注出83处西瓜临时售卖点的具体位置,瓜农可以通过地图的标注找到这些临时售卖点。此外,西瓜临时售卖点划出停车位,对车辆摆放进行统一要求,确保整洁有序。
  本报记者 公素云
一种服务尝试 体现一份关怀
  □本报评论员 马辉

  从堵到疏,由管理到服务,一个个疏导点,让商户、消费者和城市管理者三方受益,其背后也折射出了济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正从一句简单的口号,逐渐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以越河南路为例,这里曾是一个早摊点和菜农、果农聚集的马路市场,不仅给附近的交通带来了诸多不利,也带来脏乱差的环境,让周边的居民怨声载道。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而言,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之前,一场场犹如“猫追老鼠”的游戏不停上演,但收效却甚微。一味地取缔,往往还让原本形成小商圈的格局发生变化,影响到周边市民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 
  设立疏导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多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方式不仅让经营者能够继续在原地经营,同时环境更加有秩序、更加规范了,而市民的消费习惯不会受到影响,城市管理者的日常工作量也会大大减轻。一个举措的转变可谓让三方受益。 
  不仅是越河南路,在济宁城区,目前共设立临时便民疏导点33处,西瓜临时售卖点83处,烧烤疏导点23处。让这些经营者分门别类的规范经营,不扰民,不妨碍城市交通,尽量减轻对城市环境面貌的影响,流动摊点难管、难约束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城管部门改变以往单一管制的执法方式,这是一个很好地转变。城市管理应该首先“以人为本”,从市民百姓的需求出发想办法、办实事。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济宁城管部门还创新出“手机贴膜疏导点”、“兖州夜市”等执法金点子。
  人性化的服务贯穿于城管执法方面的各个方面,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真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