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2014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宜人和他主编的《烟台市交通志》。实习生 苏逸 摄
     本报记者 刘高 
实习生 苏逸

  张宜人,虽然年过八旬,但仍然坚持每天到图书馆看报,对《齐鲁晚报》也是赞赏有加:“二十多年了,好。”有人说:“人的一生,能努力做好一件事就很伟大了。”而在过去的这几十年,张宜人最大的心血与成就,便是花22年时间主编出版了《烟台市交通志》。
治学严谨考证不畏繁琐
  在主编《烟台市交通志》期间,张宜人几乎每天都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那时没有复印机,所有资料都要手抄下来。”张宜人说,这本书总共有三十多万字,可光阅读的文献资料恐怕就得有700多万字。
  不光是查阅资料,张宜人说:“有的资料还需要考证,需要去排查。”在看书时,有一本县志中提到,1940年前后,烟台有洋车约4000辆。1928年出生的张宜人,彼时正上小学,他明显地感到那时每天能看到的洋车最多有100辆,全市不可能超过1000辆。
  带着这个疑问,他走访了烟台曾经拉过洋车的几位老人。据老人们回忆,当时确实约有1000辆,但是那本书提到的4000辆,是把拉煤等货物的洋车都算上。“所以,搞学问,定义很重要。因为不同的定义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张宜人说,“我们都不能尽信书,而要更加严谨地看待。”
走访中留心得到的线索
  张宜人的女儿说,爸爸真的很爱学习,无时不刻都在看书,尤其是在编书期间,常常半夜有灵感就把它记录下来。即使平常看电视,也在随时做手抄,做记录。“俺爸真的是全身心投入了。”
  不仅要泡图书馆,在编书期间,张宜人常常需要到烟台各地走访,这在交通不便的以前,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有一次去养马岛搜集资料,由于当时基本没有公交车,雇车一起去花销又太大,张宜人只能步行过去,而且是住在那附近最便宜的地方。连续走访两天,张宜人始终没有满意的收获。第三天,铆足了劲的张宜人决心一定要有所收获,却在最后贪多行程,直到天黑还没回住处,更要命的是他迷路了。
  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碰壁后,张宜人遇见一位热心的清洁工。在清洁工送他回家的途中,张宜人与之攀谈了起来,原本为了解闷,张宜人却在聊天时意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资料。“所以啊,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张宜人一边笑着,一边以一位温厚长者的身份谆谆告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