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陶与瓷之舞
烟台美术博物馆首开“夜场展览”,景德镇“半壁江山”抵烟
2014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莹 通讯员 王湘越

  日前,由烟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烟台美术博物馆、景德镇阳光雨露陶瓷艺术中心承办的“天工饰物——当代中国名家紫砂、瓷器作品展”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举办。据悉,170余件当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艺术瓷块纷纷亮相,其中不乏王锡良、吕金泉等名家之作。美博首次增加了夜场,将闭馆时间延长到20:30。展览将持续至19日。
紫砂壶“移步”玻璃栏外
  陶的旷物悠远与瓷的晶莹如玉,自古以来,便得到中国人的偏爱。
  12日上午,记者在烟台美术博物馆一楼展厅看到,170余件展品不仅摆满了六个主展栏,几十件紫砂壶作品更是很难得地“移步”到玻璃栏外。如此难得的亲密接触,不少市民赶紧抓住机会,拿出相机冲着展品拍个过瘾。
  烟台美术博物馆策展部工作人员说,宜兴和景德镇是名贯古今、蜚声中外的陶都和瓷都,代表着中国紫砂、陶瓷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3天的时间就迎来了2000余位市民来参展。”
市美博首开“夜场展览”
  由于参展的市民众多,甚至一些白天上班的市民打电话来咨询,“为了方便更多的市民享受到艺术之美,‘天工饰物’展期间,烟台美术博物馆特别增加了夜场,将闭馆时间延长到20:30。”工作人员说,这也是烟台美术博物馆第一次做夜场展览。
景德镇“老大”的瓷板画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品的品种当中,当属瓷板画尤为突出,它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一些民间艺人,运用中国画中浅降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在“天工饰物”展上,与众多高悬展墙、“享受”着展灯打光的展品不同,展厅入口第一排最东侧的展区内,唯一的瓷板画被立在展柜的底部。
  “不敢挂呀!”此次展览的负责人之一,来自景德镇的缪君笑称,这就是景德镇“老大”王锡良先生的作品,这件标着“非卖品”的瓷板画由于太过贵重,又是易碎的瓷制品,才不得不享受“冷落”的待遇。
景德镇 “半壁江山”都来了
  “瓷器就厉害了,差不多景德镇‘半壁江山’都来了。”缪君说。  缪君说,40多位国内一线的陶艺家的作品都抵达烟台,参加此次展览。而这其中更是有国家级大师、被誉为景德镇“老大”的王锡良先生;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吕金泉等近20位国家级大师、教授和副教授。“足以代表当代陶艺的水准。”缪君说。
  在国内收藏界流行一句话:烟台人认紫砂壶。
  此次的展览上也展现了烟台人的这一艺术喜好上的“特质”。葛军、蒋彦、范建华、赵传玉、李林洪等名家的紫砂壶作品,在展览中颇受市民的追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