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都与“一战”有关
2014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这场主要发生在欧洲的战争,却牵动着万里之外的中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其中,在青岛,就发生了这座海滨城市为数不多的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意欲争夺青岛殖民权的德国和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的厮杀,使青岛成为一战期间唯一的亚洲战场。100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唯有败落残存的遗迹和各种史料碎片,散落在文史学者的视野中。于建勇先生的《1914年,胶济铁路外交风云》为我们讲述了一场有别于“军事战”的战役——如果说青岛之战主要是两国之间的“军事战”,那么胶济铁路之战则是涉及多个国家的“外交战”。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一块大肥肉,任何强盗都是不会客气的。而面对日、德两国的无耻企图,当时北洋政府的态度,除了退让,还是退让,就像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强盗们在自己家里商量该如何分赃。
  本期“人文齐鲁”与一战有关的,还有一篇民间记忆——《我的曾爷爷亲历了“一战”》,作者阿正的曾爷爷本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阴差阳错,或者说是生活所迫,曾爷爷漂洋过海几个月到了法国,成为十几万“一战”中国劳工中的一员。曾孙辈的后代对曾爷爷在法国的岁月基本不了解,只知道,曾爷爷回国的时候带回来一枚勋章,还有一个帆布军包。结尾时,作者感慨道:“时间只是在缓缓地向前,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消失。曾爷爷漂洋过海去过欧洲,经历了血与火的一战,但回国之后,他还是和别的农民一样,起早贪黑地在土地上劳作,直到把自己最后一点力气耗尽,最终与土地融为一体。”
  这段文字,蓦地让我想起沈从文老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历史并不是那一套套用文字写成的,一代代人相斫相杀的宏大故事,而正是那“小小灰色的渔船,沉默的鱼鹰,石滩上走着脊梁略弯的拉船人,这些东西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百年前或百年后仿佛同目前一样。他们那么忠实庄严地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引起无言的哀戚。”心有戚戚焉,这话,应该道出作者阿正的心声了吧,反正,它拨动了我的心弦:历史长河中沉入水底的每一颗圆圆的小石子,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些小石子,才让长河更显波澜,更觉壮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