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到俩月,帮村修上公路
——记惠民县公安局驻何坊办事处柏吕村“第一书记”王清华
2014年08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惠民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建忠(右二)与王清华(右一)在柏吕村开展党员联户工作,征求意见。
     “没想到这么快,村里就通上了公路,日子越来越盼头,我也越干越有劲。”惠民县何坊办事处柏吕村的一位村民看着村里刚刚通上的公路高兴地说。8月初,贯穿该村南北东西、连接乡镇主干道的1037米柏油路顺利竣工。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几十年的老土路、泥泞路这一老难题,被县公安局下派的“第一书记”王清华同志顺利解决了。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文彬 本报通讯员 田晓剑
  “1+3”工作模式
矛盾扼杀在萌芽中

  走进惠民县何坊办事处柏吕村,一提起“第一书记”王清华,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今年6月初,根据组织部门安排,王清华到柏吕村任职“第一书记”。
  “作为‘第一书记’,就要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从到任的第一天起,王清华就沉下身子,和村两委工作人员一起调查摸底,小到婆媳吵架,大到治安纠纷,慢慢地村民们都把他当成朋友。
  王清华积极协助村里抓好治安巡逻、安全防范、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等工作,全力推进村里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不但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拓宽了服务群众的渠道,也密切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提高了村民安居乐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王清华还对村里的社会治安和群众纠纷调解做了深入探索。考虑到警务联动的需要,他结合实际,主动联系村民小组负责人制定完善各项村规民约;以警务工作为依托,开展“十户联防”、“区域联防”等群众性联防活动,确保辖区的平安稳定。通过实践,他因地制宜,摸索出以“第一书记”为主导,由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妇女组织参与的警民“1+3”工作模式,让村里的纠纷在萌芽阶段就得以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争取局党委的支持
帮柏吕村通上公路

  村内没有硬化的道路,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作为“第一书记”的王清华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一定要通上公路!”他决定要把柏吕村的道路修起来。
  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资金困难成为制约公路建设的瓶颈。此后,在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后,王清华提出思路,制定计划,及时向公安局党委汇报,争取县公安局党委的大力支持。
  “要帮助柏吕村通上公路。”惠民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建忠多次在对柏吕村的调研中强调。随后,在局党委的支持下,王清华说干就干。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通过现场调研、走访群众、召开会议等形式,明确了筹措资金的渠道,采取“县公安局出一块、交通部门支持一块、村民捐助一块”的方式,以确保公路尽快施工。为及早施工,他带头捐款1000元,带领村两委及群众捐款15万元。
  同时,他积极联系施工部门,和村两委、群众代表等人始终坚持在施工第一线。其间,惠民县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周景生多次前往柏吕村进行现场调研和督导,确保了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8月初,投资31.5万元的村公路终于贯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