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大扫除,要摘“垃圾围村”帽子
单县在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满意度调查中排名最后,如今开始整改
2014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单县东城街道办事处孙溜村,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垃圾。   本报记者 李钢 摄
     “我们承认落后了,但现在我们已全动员起来了,有信心迎头赶上。”在今年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单县排名最末,满意度不足50%。近日,记者在单县暗访发现,尽管部分村庄仍有卫生死角没来得及清理,但该县各个乡镇已掀起了“大扫除运动”。该县县委书记王卫东表示,他们将力争2015年上半年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比省里的要求提前半年。

本报记者 李钢    
现状>> 全县开始大扫除 仍存在卫生死角
  “这里的垃圾可算清理走了,天热的时候,味很大,蚊子也多。”8月22日,单县东城街道办事处孙溜村村民赵涛看着自家门前不远处的垃圾堆被彻底清理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尽管大部分垃圾已被清理掉,但随着推土机等机器的作业,还是偶尔有臭味。赵涛告诉记者,垃圾堆放的地方,有个废品收购站,居民也会往附近堆放垃圾,最终使得垃圾堆越堆越大。“要不是这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清走。”
  在单县,被清理掉的垃圾堆远不只这一处。“也就是前几天,这村里垃圾堆很多,可以说到处都是啊!”村民孙女士之前就一直对村里的卫生情况不满意,“现在垃圾清理掉了,盖上了新土,干净多了。”
  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我省开始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但各地推进工作并不平衡。在2014年7月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单县就排名最末,群众满意度不足50%。
  记者在单县多个镇村采访时发现,这些镇村都开始了卫生清理工作。但记者仍发现有不少卫生死角没有来得及清理。“这个污水坑,到现在还没人管。”在349省道旁边的终兴镇郭楼村,记者就看到了一处垃圾坑,很远处就闻到一股恶臭味。附近村民盼相关部门能尽早将其清理掉。

探因>> 乡村文明行动不到位,拖了全省的后腿
  对于目前仍存在的一些卫生死角,单县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行动的推进,这些卫生死角将很快被清理掉。
  王卫东对近期内大幅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很有信心。“我们之所以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当初的认识不到位。”王卫东坦承,在推行乡村文明之处,他们把乡村文明行动的认识仅仅集中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包括弄垃圾箱等这些花钱的项目上了。
  “我们在认识理解这个问题上不全面,这也导致我们在明确工作任务的时候,认为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搞乡村文明行动,范围太大,我们做不下来。所以先从建试点、做样板开始抓,每个乡镇按照高标准建一个样板村,再拿出五六个村做试点村。”王卫东说。
  意识到认识偏差后,单县立即做出了调整。“我们立即全面启动乡村文明行动,全县502个行政村一个都不落下。”针对各村镇不同情况,王卫东表示,城乡环卫一体化不能实施到的村,也要进行综合整治。即使垃圾收不起来,村里的垃圾堆、柴堆、粪堆等都得清理掉。
  除了认识问题,县情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据介绍,单县作为农业县,全县123.4万人口,大多数在农村。而目前该县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落后的、不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更不容乐观。
  “村民的卫生意识也还有待提高。”一位村支书表示,他在动员村民清理垃圾时,也有个别村民会有抵触情绪,嫌麻烦。

目标>> 全县要提前半年实现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21日,在单县东城街道办事处的东顺大街,身穿环卫服的保洁员孙女士正在打扫街道。今年60多岁的她,七八天前刚刚走上这个岗位。如今在单县各乡镇驻地,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保洁员。
  “我们街道已经配备了50多个保洁员,街道驻地每50米配备一个垃圾桶,村里按照每150户配一个保洁员。”单县东城街道办事处书记刘军说,目前街道上投资50余万元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正在建设。
  王卫东说,“我们县里今年拿出1500万,来推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在8月6日召开的全县乡村文明行动现场推进工作会议上,他提出环卫一体化的覆盖面到年底至少达到一半,争取达到百分之七十,剩下的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省里是要求2015年底实现全覆盖,我们要力争提前半年实现。”
  “为了更好地提高县里的垃圾处理能力,我们还正在引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王卫东介绍,原本该县垃圾处理主要是填埋式处理,“这种方式不仅占地,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之前仅城区的垃圾量无法满足垃圾焚烧发电,现在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为这个项目提供了可能。”
  王卫东介绍,该县测算发现,以前该县城区日垃圾量在100吨左右,如果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日垃圾量能达到500吨,这样就能满足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不低于400吨垃圾的量。“这样既实现了垃圾处理,还减少了政府的投资。”
  王卫东算了一笔账,大概2000万左右的费用,就可以在全县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所需的硬件体系,但运行也需要成本,“如果算上收集、运输、处理等费用,估计5000万都不止。”在王卫东看来,如果无法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已经建起来的硬件体系,也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