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邻国”的远水解不了近渴
2014年08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时隔一个半月,8月21日至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以“走亲戚”的方式,单独访问一个邻国——蒙古国。中国重视周边外交,一个因素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相比之下,蒙古国则是世界上邻国最少的国家之一,并且因夹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而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
  在冷战时期,蒙古国成了大国博弈的最前线,实际上成了苏联的卫星国。冷战结束后,蒙古国对自身外交政策进行了再评估,乌兰巴托虽然无法选择邻居,但最终选择了一个在它看来最合适的外交方针,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第三邻国”战略,并将这一思路运用到外交实践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第三邻国”战略有个前提,即同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友好关系。
  蒙古国与美国、日本等重要“第三邻国”分别建立了全面伙伴和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3月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11月又加入欧安组织。今年4月,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访蒙;7月,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访日;去年10月,额勒贝格道尔吉还成为金正恩上台后首位访朝的外国元首。
  乌兰巴托拓展外交空间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去年4月,额勒贝格道尔吉提出“乌兰巴托对话机制”,希望借蒙古国与东北亚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达到以对话谈判方式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目的。很明显,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陷入僵局之际,蒙古国意欲谋求国际热点问题调停人的角色。当然,这一机制也获得中方重视,习近平在蒙古国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愿意就此与蒙方保持沟通。
  但与外交上结出硕果相反,蒙古国经济今年以来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此前,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全球能源矿产价格高涨的推动下,蒙古国经济保持了经济高增长,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2.4%和11.7%。然而,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矿产品价格双双下降,今年上半年蒙古国经济仅增长5.3%,为2010年以来最差表现。
  这种局面是“第三邻国”鞭长莫及的。在蒙古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中国是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60亿美元,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是蒙古国最大出口目的地,《乌兰巴托邮报》报道称,中国占蒙古国出口比重的90%,占进口比重的50%;中国还是蒙古国最大投资国,蒙古国外国投资局统计,1990年至2012年,在蒙古国共登记来自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98.26亿美元,设立外资企业11642家,其中,中资企业5737家,直接投资额34.84亿美元。
  由此可见,中国对蒙古国经济增速的有效影响远远大于它的“第三邻国”。而且,蒙古国与另一大邻国俄罗斯的经济互补性不强,双方的支柱产业和出口产品都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在其他领域俄罗斯的竞争力明显弱于中国,加之当前俄罗斯遭受西方严厉制裁,纠缠于乌克兰危机之时,乌兰巴托的选择不言自明。
  更重要的是,蒙古国一直以来寻求加入APEC,而今年恰逢中国主办APEC峰会,习近平也表达了对蒙古国加入的支持。同时,去年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获得蒙古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希望能够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给邻国的红利。
  一个有趣的时间差是,习近平主席结束访蒙约两周后,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会到访乌兰巴托。蒙古国在大花心思搞“第三邻国”外交的同时,还需动动脑筋在中俄之间巧妙地找平衡,稳固自身对外政策构想的基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