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背影
2014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每年九月份开学的时候,大学校园里都会迎来送新生的家长潮,那场面很是引人注目。我住在一所高校的家属院,与高校隔着一条马路,经常去校园里闲逛,对送新生的场景印象非常深刻。
  今年开学,前来送孩子的父母多数是开着私家车过来的,父母或是奶奶、爷爷、姑姑、大伯等家人组团而来,陪着孩子去学校报到,办理手续,父母们手里拎着大包小包,或是拉着行李箱,不时地东张西望;而那些青涩的面孔,背着双肩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副悠然轻松的样子。到了晚上,校外的马路上灯火通明,各路商贩云集,在街道两旁排开,随处可见父母和孩子出来买东西,萦绕着不同地方的方言,他们的背影里,既有背井离乡的沉重,也有早日融入的渴望。
  省内的学子还好说,路程近一些,不会那么疲惫,从偏远地方过来的新生们,在路上奔波好几天,有些还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满心满眼都是那么的陌生。
  一次,去校园操场散步,遇见一对从甘肃农村过来的父子,当时军训已经开始几天了,他们解释说,“车票买晚了,来迟了。”父亲脸色黝黑,身着洗得发白的衣服。儿子个头比父亲高出一大截子,一身行头也都是旧的,只有脚上那双黑布鞋是新的。“这是娃子第一次出远门,我不放心,才一起来!”老人缓缓地说道,言语中夹杂着几分骄傲,脸上始终微笑着。聊天中得知,今年收成不好,卖完粮食,又从亲戚家凑了一些钱,才攒齐孩子的学费。老人有些驼背,身体像一轮月牙,能看出他常年在田间耕作。来送儿子上大学,或许是他平生第一次走进大都市,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久久无语。
  如今新生报到的行头越来越高大上,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但在十几年前,却是另一番场景。那时候,学生都是独自前来报到,行李和装备也很简单,有些父母会陪着孩子报到,但不会像今天这样讲究排场。
  有一件事我记忆深刻。邻居林老师是这所高校的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每年新生报到的时候,都有很多家长给他送礼,或是沾亲带故老乡关系,或是熟人介绍找上门来,他很是头疼,常常躲出去,不在家。一天晚上,有一对父子敲响林老师家的门,他不在家,他的爱人在哄孩子睡觉,一听是找林老师的,隔着门说了一句“他不在家,去学校找他吧”。这位父亲不死心,决定在楼下等,边抽烟边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见林老师还没回来,他们沉不住气了,从蛇皮袋子里掏出从老家带来的特产,放在林老师的家门口,还有好几个自家种的大西瓜。我和邻居在楼下乘凉,临走时,这位父亲拜托我们给林老师捎一句话,“俺和林老师是老乡,在同一个村,主要想看看他,没别的意思。”夜色渐浓,他们踩着月光,拖着长长的影子离去,浓浓的方言在耳畔回荡,那份朴实的情感令人心头一暖。
  从村庄到城市,从城市到校园,这中间的距离,用脚步能够丈量出来,但是,用心灵是无论如何也测不出具体数字的——因为,后者代表着亲情。父母目送我们长大,我们是否记得他们的绵密苦心?是否回眸一望记得他们的背影?送子上大学,父母心忧然,这亦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送行,从他们(她们)的背影中,我读懂从未离开却一直被忽略的亲情、期望,还有乡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